【如何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系列之一】
[按]企業文化總在左右著企業的命運。它像空氣一樣真實存在,卻不被一些企業重視。綜觀商界風云,從黃光裕事件到濟源雙匯的瘦肉精事件,從深圳富士康的員工跳樓事件,到新近的王老吉與加多寶、蘋果與唯冠的iPad商標權之爭,其背后,都有企業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企業文化就如空氣一樣,它雖然無形,卻至關重要,也不是任由企業創始人的性格而行事,企業文化的新鮮度,關乎企業的生命力!
什么是企業文化
王明剛
一、文化與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文化的一種。文化通常被定義為“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由于文化的復雜性,要給文化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廣義的文化,一般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狹義的文化,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主要是心態文化。
有種觀點對企業文化的定義,也認為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個性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企業文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企業特點和群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產生的行為規范。
對文化的內部結構,有按照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來進行劃分的四分法。 基于這種認識,有觀點認為企業文化也可以按照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來劃分,并根據這四個層面來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可問題是,這種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企業文化結構,在指導企業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難以將工作分解和具體化,也就難以具體地落實到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當中,企業文化也難以發揮出預想的作用來。
二、企業文化的理論還很不成熟
1、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找不到企業文化研究成果
2、目前還沒有企業文化方面的標準
目前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好,我國的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也好,都還找不到有相關的標準出臺。學術界對企業文化目前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比較通用的標準性定義。
3、政府部門對企業文化的界定也不一致
從我國已經出臺的相關制度來看,要么不對企業文化進行定義,如2005年9月28日,建設部《關于加強全國建設系統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2012年4月9日,商務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發展改革委 、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全國工商聯七部委關于印發《中國境外企業文化建設若干意見》的通知,都沒有對企業文化進行概念界定。對企業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的,定義也不一致。國資委的文件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企業精神和經營管理理念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論。[注:2005年3月1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資發宣傳[2005]62號)“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企業精神和經營管理理念為核心,凝聚、激勵企業各級經營管理者和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財政部等五部委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及行為規范的總稱。[注:2010年4月15日是,財政部、證監會、 審計署、 銀監會、 保監會五部門聯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5號——企業文化》中,定義“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整體團隊所認同并遵守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的總稱。”]
綜合起來看,要么對企業文化是“日用而不知”,要么認為企業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在企業中的綜合,要么認為是行為規范的綜合。廣大企業在實踐中,更多的是借用西方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國的一些企業管理咨詢機構,在實踐過程中對西方企業文化模式的改良和創新。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理論還不成熟,方法與工具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已經形成的一些企業文化模型,它們的有效性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因此,進行大膽的探索很有必要。
(作者單位:安徽新長江投資集團)
注:未經作者本人書面同意,禁止轉載
xy5179- 該帖于 2013/11/19 15: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