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及房地產行業的僅寥寥數語。但在業界的解讀中,這已足夠描定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的輪廓與色調。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指出,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講信息化跟工業化高度融合,實際上信息化是跟各行各業高度融合的,電子商務跟城市的商業地產高度融合之后應該怎么辦,必須要考慮。
在“商戰”迭起的當下,這或許成為傳統商業地產的一條出路。
從來不是孤立的部分
“商業地產從來不是孤立出現,它是城市發展的主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商業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云給這個地產業的一個細分下了預判。
事實上,不僅萬科、綠地等為代表的中國房企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外資開發商、投資商也在國內圈地拓展,更不乏部分跨界而來的競爭對手,紅星美凱龍、娃哈哈、金威啤酒、沃爾瑪等外行企業也在試圖在這個炙手可熱的領域中分一杯羹。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速繼續上升到26.9%。遠高于住宅投資的18.9%。換句話說,在大眾覺得中國住宅產業甚為瘋狂的時候,商業地產投資增速已經大大超越了想象。
狂飆突進的數值,暗示著這個“不是孤立”的部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擴張,已經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開發魔咒。朱中一將之歸結為三方面,房地產的開發、商業經營、物業管理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地方政府規造成的布局錯位;以及商業項目同質化,造成的資源的浪費與地產公司持續發展問題。
電商成為死對頭?
更為尷尬的是,在商業地產尤游走于迷途之時,電子商務早已追趕而上。
2009年,中國網絡零售總額2500億,2013年上半年是7542億,同比增長47.3%——5年增長六倍多,占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比重從2%增長到7.8%,扣除餐飲后占比可近9%。
是可忍,孰不可忍。最為業界熟知的行業之辯,發生在大佬王健林與馬云之間,盡管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曾經諷刺淘寶雙十一350億的營業額,不過是買幾塊土地的錢。然而,電商灼熱的勢頭,依然是不爭的事實。
甚至于產業內部,部分人士也不盡看好這場戰役中商業地產的未來。在采訪中,廣州景豪坊總經理楊軍艇言之鑿鑿的表示,這個打賭,王健林肯定會輸,“以零售為百分之百,電商絕對會超過50%,將來線下能占20%都很危險。這里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現場去買,付款方式和試衣間的問題,吃的也可以團購,卡拉OK都可以團購。所以我想這個打賭,王健林肯定會輸的。”
新城控股集團吾悅商管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殷躍平亦表示,“電商對購物中心的沖擊,特別是對購物中心里面零售的沖擊,已經非常明顯。現在購物中心的應對,就是強調體驗,或多或少地避開零售這一塊。”
而這也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困惑,“做購物中心首先是購物,零售的比重比較大,租金往往也靠這部分來支撐,如果避開零售,那整個租金水平是提不上去的。開發的投資回報也是很難保證的,所以這一點,我覺得是一個矛盾。”
產業融合之道
對此,朱中一從宏觀層面分析稱,從長遠角度來看,由于國家城鎮化的推進,再加上國家對服務業的支持、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商業地產是有發展前景的。
但他也提及,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必須要重視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對商業地產的沖擊。“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講信息化跟工業化高度融合,實際上信息化是跟各行各業高度融合的,跟商業也高度融合,電子商務跟城市的商業地產高度融合之后應該怎么辦,這方面我們必須要考慮。”
在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中,O2O(Online To Offline)成為被提及最多的名詞之一。
殷躍平表示,保證購物中心的健康發展,能不能把電商的這兩個方向嫁接到購物中心當中來。比如購物中心實行商品的網上銷售,把平時喜歡玩電商網上購物的人與購物中心的體驗結合起來,打通線上、線下、實體與虛擬的融合。
綠景集團副總裁陳鐵身亦提出,最后一個問題就是關于電商的沖擊,作為做實體商業空間的人來講,電商避不開的話題,但電商也有它的缺陷,包括配送效率問題、誠信問題,還有體驗性問題。所以考慮把電商跟社區商業、社區購物中心結合在一起,也是未來的出路。
資料顯示,以蘇寧為先導,百聯、廣州友誼、王府井等不甘淪為“試衣間”、“提貨倉”的百貨零售商們紛紛推出線下與線上融合的商業模式,欲將“O2O”由概念變為現實。
“當然,這關系到我們目前國內的商業的模式,特別是百貨的模式要進行徹底的改變,實體是一個利益體,網上也是一個利益體,這個沖擊的利益體,我們以后能不能把它融為一體,還有很多的困難,”殷躍平如是說。
(來源:和訊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