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化妝品專營店市場看起來好像是很平靜的一年,但表面的平靜背后卻是企業的摩拳擦掌蓄勢待發。年末,港資品牌屈臣氏終于高調宣布繼續深耕內地市場,計劃至2016年達成內地共3000店的目標;而本土代表嬌蘭佳人也放出口風稱“2015年店鋪倍長計劃將正式實施”。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化妝品專營店市場,業內專家直言,“對于本土化妝品專營店,真正可怕的敵人并不是港資屈臣氏,而是來自本土的“草根屈臣氏”—嬌蘭佳人”。
格局:2013年本土專營店增幅達30%以上
在“渠道為王”的中國日化行業,化妝品專營店帶來的是整個行業的渠道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以絲芙蘭為首的外資品牌牢牢控制著高端市場,以屈臣氏為首的港資品牌在中端市場游刃有余,以嬌蘭佳人為首的本土品牌除了捧紅一批本土化妝品品牌外更向規模化進軍。嬌蘭佳人董事長蔡汝青認為,在三四線城市,本土專營店品牌已牢牢占據市場。
中國化妝品行業資深權威專家、中國化妝品市場營銷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建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內化妝品專營店大概有165000家,整體規模大概在900億左右,其中作為兩大標桿之一的屈臣氏去年開店1500家左右,今年新增不到300家,而銷售額大概在150~160億元。而作為另一標桿的嬌蘭佳人去年大概是有575家店,今年新增100多家,銷售額則從去年的12億元提升到17.5億元。
“雖然2013年也有專營店出現關店等現象,但是行業整體依然保持了大概10%的增速,其中本土區域連鎖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很多企業都達到了30%以上的增長,福建濃妝淡抹更是增幅高達70%以上。”馮建軍表示,2013年本土化妝品專營店整體提升幅度很明顯。
從2013年本土化妝品專營店100強入圍排行榜可以看到,入圍企業的年銷售額至少都在6000萬元以上,比去年有了明顯提高。排名前四位分別是廣州嬌蘭佳人、北京億莎、深圳千色店、浙江唐三彩。
港資:開店下沉速度繼續加快
近日,和記黃埔再次對將從國內撤資的傳聞作出回應,旗下“現金牛”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連鎖屈臣氏宣布繼續深耕國內市場。屈臣氏中國方面告訴信息時報記者,未來在中國的擴張步伐還將加速,到2016年底,將完成內地店鋪數達3000家的戰略目標,平均每2天就要開近3家新店。
考慮到人力、租金等成本不斷攀升,且消費增速逐漸放緩的低迷零售環境,屈臣氏方面表示,“未來會將終端繼續下沉,開拓更多消費潛力的三四線城市,這也是屈臣氏2014年最為重心的戰略部署”。最新資料顯示,除了屈臣氏以外,包括萬寧、莎莎等在內的港資零售連鎖也都在布局擴張。
內資:連鎖區域特征更加明顯
“本土分散的、不成規模的中小化妝品店會越來越缺乏競爭,但是以區域為中心的連鎖開店會逐漸形成明顯的區域割據。”吳志剛指出。
2013年康緹與四川志仁洗化連鎖達成合作,負責康緹在四川區域加盟工作的石明生表示,2013年全國康緹店鋪數量預計達到300家,而到2016年預計將達到3000家。從2014年開始,四川省每年將以30個店的速度進行擴張,有加盟的地方開加盟店,沒有加盟的地方如果市場符合要求就開直營店,同時積極拓展聯營店。
同樣,對于嬌蘭佳人來說,2013年,其最大的舉措,也許就是重新開放加盟的政策。“2014年,嬌蘭佳人計劃開300多家店,其中可能有100多家是加盟店,也只是小規模地實施加盟,2015年才會真正大面積放開,相信那個時候,嬌蘭佳人的店鋪倍長計劃才算正式實施。”蔡汝青表示。
業內資深人士李毅指出,“全國連鎖將是本土化妝品專營店轉型的關鍵詞。可以預見,到2020年,中國連鎖化妝品專營店將起碼占到化妝品店總數的30%~40%。”
業內專家:嬌蘭佳人或是最大“敵人”
屈臣氏等港資品牌公開發起對三四線城市的進攻,無疑將與原來以三四線城市為據點的本土區域連鎖品牌發生正面的市場碰撞,但是馮建軍表示,“影響肯定是會有,但是談不上沖擊”。
馮建軍表示,屈臣氏等港資品牌與本土品牌本身交叉的品類很少,而且屈臣氏作為港資企業去到縣級市場掉頭轉身也沒那么快。”同時,馮建軍直言,“對于本土化妝品專營店,真正可怕的敵人并不是屈臣氏,而是“草根屈臣氏”—嬌蘭佳人”。嬌蘭佳人目前在一線城市除了深圳之外,北京、上海、廣州已經全部開店,二級省會城市也基本全部覆蓋。而隨著其未來加盟政策的大規模放開,預計到2017年就可以實現萬店計劃。
據記者了解,低價策略是嬌蘭佳人吸引顧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公園前附近上班的劉女士表示,自己買東西喜歡先做個價格比較,后來發現同樣款的產品,嬌蘭佳人的價格要低于屈臣氏很多,比如“清揚男士活性炭洗發水”每瓶售價為31.9元,在屈臣氏同款產品的售價為49.5元,兩者相差將近20元。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各大商場內妮維雅、歐珀萊、美寶蓮等知名品牌的專柜,除活動促銷外,很少出現折扣,但在嬌蘭佳人8.5折已成為常態。
(來源:信息時報 王曉梅)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