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格外繁忙,12月15日上午剛在三亞國際財經論壇參加完討論,隨后便乘坐私人飛機飛抵廣西首府南寧,并與桂林市政府在南寧簽訂協議,計劃總投資240億元建設桂林萬達文化旅游城(簡稱桂林萬達城)項目。
作為未來產業布局的重要發力點,萬達今年加快了萬達城的建設速度,今年已經動工的萬達城有哈爾濱、南昌、青島、合肥等三地,加上簽約的無錫、桂林,短短一年內,6座萬達城的項目已經落定。再加上投資500億元的武漢中央文化區,投資200億元的長白山國際度假區和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文化旅游正成為萬達新的支柱產業。
在當晚的媒體見面會上,王健林表示萬達文化集團2016年收入將達到4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20名,2020年收入達到8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十強。
他并不認為萬達城的商業模式是僅僅是萬達廣場模式的升級,而是對舊商業模式的破壞。
王健林以萬達城內將建設的萬達茂為例,萬達茂是集旅游、文化、商業綜合體。商業由誰管就成為了一個課題?如果用萬達既有的商業管理模式雖然會輕車熟路,但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
“創新是很麻煩的事情,但是正因為這個麻煩,這種探索才能獲得超額的利潤,才能獲得超速的發展。”王健林表示。
他認為萬達文化旅游城無論從管理、創新,還是從成本控制,都帶來了超前的挑戰。假如把這個挑戰解決得好,對萬達來說比原來商業地產有更廣闊的天地。
“小平同志講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走著看,我想別人沒有干過我們來干,但是我只要干出來了,萬達城模式就是高門檻的模式,首先是資金門檻大,不像一個廣場十幾個億就可以搞,這個要上百億。第二個是技術門檻,都是高技術,能設計它的全世界只有五個人,這就是技術門檻。所以,再怎么難我們也要把這個路走出去。”王健林說。
王健林表示文化旅游產業是萬達的一個大的方向,計劃2020年做到800億的規模,同時房地產產值的比重占整個集團的比重要低于50%,文化旅游、零售等作為核心收入,非房地產的收入要達到一半,
他認為萬達依靠房地產業是不可能成為百年企業,必須向服務業、零售業方向去發展。但是萬達如果想實現2020年的目標,必須要證明自己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目前投資500億元的武漢中央文化區已經開業,自武漢項目啟動以來,王健林起碼參加了與外方創意團隊的20多次討論,主要分歧是因為東西方對于文化理解的不同,外方認為文化旅游要熱鬧,而王健林更注重故事邏輯,整體設計需要一個故事線,雙方進行了多次的爭論,這件事給王健林的最大體會就是創新是件麻煩和費時間的事情。
談及這一項目時,王健林緊鄒眉頭連續搖頭說,“麻煩、太麻煩!搞得我真煩了,我后來都不想弄了,確實太累了。”
但是雖然過程麻煩,王健林認為通過項目建設和運作還是獲得了一些啟發。
即不能走老路,不能搞傳統旅游、傳統文化。傳統旅游結合山水資源,搞酒店或者是搞高爾夫;傳統文化拍部電影,演一個舞臺戲或者搞相聲就行了。
“(傳統文化旅游)最大的毛病是盈利模式不行,很多是虧損的,其次收入上不去,規模上不去。”
因此他認為萬達文化旅游發展定位是:一是高科技,一定要做高科技的路線,靠科技而不是靠人體極限來表演文化。
二是大投入大產出,1000萬搞一臺戲也意味著一年最多收1000萬,盈利不好。
三是融合,一定不能就文化講文化,就旅游講旅游,就商業講商業,一定是把所有的元素一起搞,打破舊有的模式。
至于這些啟發和定位能否給萬達文化旅游產業帶來長效的盈利模式,王健林目前還不敢打包票。
“經過長白山一個小小實驗已經成功了,到2015年在南昌有四個項目實驗來證明現在我們定的這個戰略是不是成功。”
(來源:鳳凰財經)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