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一套公租房有多難?答案是至少需辦7個證、等90天。報載,記者在佛山、東莞等地采訪時發現,繁瑣耗時的行政審批流程,令大量公租房的需求者只能望洋興嘆。據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新的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評價不高,對保障房供應數量和公平分配,評價以不滿居多。
公租房大量閑置,兩個結論板上釘釘:一是財政等公共資源被虛擲,政策善意被消解;二是保障房與剛需還是“兩層皮”,閑的閑死、急的急死。民眾形容官僚主義做派,常常概括成“臉難看、話難聽、門難進”,那么本該救苦救難的公租房,何以同樣遭遇“門難進”的尷尬呢?
恐怕還是兩個肇因。一者,公租房因稀缺而寶貴,門檻高一點、監管嚴一點,合情合理,但如果嚴苛過頭,反而成了教條主義范本。以日前敲定的《東莞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試行)》為例,該辦法規定外來務工人員需繳滿6年社保才能申請,有民眾反問:“最開始是外地人繳滿3年社保才能申請,后來調成5年,現在又確定為6年。一般都是剛工作那幾年比較需要公租房,如果繳滿了6年社保,那時候還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公租房呢?”
二是冗雜而漫長的申請程序過于驕矜。申請公租房,除了身份證、居住證、結婚證、收入證明、勞動合同、財產證明,還有最麻煩的計生證。審批程序要經過“三審三公示”。問題是,且不說公示時間長,為何社區入戶調查需要一個月?審批動輒半個月,難道半天就不能審完嗎?
很多城市公租房,大多建在偏遠地帶,如果審批程序上還“刁難刁難”,這不是逼著弱勢群體去租小產權房嗎?下面這些數字,恐怕不僅僅是讓人臉紅:規劃了近5000套保障房的東莞唯一市屬廉租經適房小區雅園新村,目前只有160多戶業主入住,九成以上空置。再往前,2011年底,鄭州市公共租賃住房新開工24572套,竣工9670套,但在第一批申請過程中,空置率超九成。
眼下要做的,應該是兩件事:一是摸查各地公租房閑置情況;二是厘清權責、雷霆問責,看看申請之難究竟梗阻在哪里。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