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合肥正式步入“軌道時代”,時光飛逝,1號線有望今年9月鋪軌,2號線目前也已經開工。可以說,地鐵的到來,將重建合肥的公共交通體系,也將改變合肥人的生活。在巨大的變革當中,政協委員們對軌道時代進行了一番思考。
地鐵口建智能停車場
市區里的停車難,一直被合肥老百姓詬病。軌道時代來臨后,合肥人出行會方便很多。但是,地鐵口如果沒有配套的停車場,那么“停車難”問題又如何解決?政協委員劉政玖建議,要提前在地鐵口規劃公共停車場,不能讓地鐵口淪為新的“堵點”。
近年來,合肥私家車平均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100萬。城區現有停車場和停車位已經滿足不了車輛停放的需求,尤其 是老城區停車難問題凸顯。特別是在交通高峰期和節假日,城區主次干道和人行道都成為臨時“停車場”,造成正常通行的非機動車輛和行人無路可走。地鐵時代到 來后,各大地鐵口又將成為人流集散地,停車難問題不可避免將會出現。
從目前來看,合肥地鐵站點停車場規劃還 有待完善。目前知道的停車場,唯有地鐵1號線途經的瑤海區,將在地下空間打造成高科技停車模式,建立一個合肥高峰時段的停車場典范。在其他地鐵線路的規劃 中,很少能夠看到停車場的身影。劉政玖說,應當借鑒先發城市的經驗,在地鐵口合理規劃公共停車場。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可以更多考慮建設智能立體停車場。立 體停車庫與傳統停車場相比,占地面積較小,可以充分利用老城區的有限空間。
記者了解到,合肥市已經確定在老城區大東門古井假日酒店東側、絲綢公園、老合肥市委(合肥招投標中心)和長江飯店附近建4座立體停車場,建 成后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難。但是,劉政玖認為,隨著地鐵的新建,在未來的規劃中應該考慮到地鐵,不能讓“停車難”沖淡了地鐵的便捷。
培育特色“地鐵商圈”
“合肥的軌道交通建設圓了合肥市民多年的地鐵夢,是一項德政工程、惠民工程。”談及合肥軌道交通建設,合肥政協委員唐文水拍手稱贊,對于地鐵衍生的軌道經濟,他認為,一定要提前謀劃,打造各具特色的地鐵商業圈。
“地鐵代表著人流,代表著城市發展的方向,很多大城市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區都著力打造上下數層、四通八達的地鐵商業圈,合肥市相關部門也要提 前謀劃,做出合肥特色。”唐文水告訴記者,他粗略計算了一下,合肥市目前在建的地鐵一、二號線,以及擬建的6條地鐵線有近200個出入站點,這些地鐵站點 將會是未來合肥新的商業圈。
許多已建成地鐵的城市運營經驗都表明,地鐵開通一條,經濟就能火紅一帶,在合肥,一些商家也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甚至有的商業樓盤都打出了“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的廣告宣傳。但是如果商家都“一窩蜂”地投資,勢必會帶來資源的重合與浪費,產生不好的效果。
為此,唐文水建議,合肥市相關部門能夠研究地鐵站點產業布局、原有的商業業態之后進行充分論證,形成站點周邊產業發展方案,吸引優質產業跟 進,把每個站點都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商業圈。為了減少對空間資源的浪費,唐文水還建議,在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開發上,可以多向地下空間發展,建立涵蓋百貨、 超市、餐飲、電影、娛樂等多商業業態的地下商城,并且與地上的商業業態形成城市立體綜合體。
展示合肥城市文化
合肥軌道交通地鐵站,今后將是合肥城市一個巨大的地下人流空間。政協委員黃笑蓉認為,可以利用地鐵站營造一方優美暢快的文化生態環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經營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更要強化城市文化和精神。如何創新突破,充分利用這一空間,大力展示合肥城市優秀的歷史文化與亮 麗的現代文明,是當前正在建設中的軌道交通必須提前介入的重要課題。黃笑蓉說,合肥軌道交通地鐵站的環境主體功能,應以展示合肥城市文化,宣傳合肥城市精 神,彰顯合肥城市魅力為主,凸顯其在全國城市同類軌道交通中獨特的環境設計理念和鮮明的地域個性,進而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合肥軌道交通地鐵站環境的文化 設計應以合肥城市的地域文化和主體精神為重點。
(來源:合肥晚報 記者:楊賽君 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