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普遍不景氣,一方面是鎮江鳳凰文化廣場開工在建,另一方面是新華書店入駐天貓等電商,北京的第三極書局、上海思考樂書局、廣州三聯書店等私營書店悄然關門。
鎮江實體書店與一線城市面臨的生存困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究其原因,并不全部是來自網絡的沖擊,閱讀習慣、市場格局等因素尤其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
觀音橋巷藏了一家新華書店
在觀音橋巷的居民區內有一棟咖啡色的樓房,它混在老城區的房子里,外觀絲毫不起眼,但樹蔭婆娑處赫然寫著“新華書店”四個大字。這家新華書店只有一層,前門是特價書店,全部書籍都以1-5折銷售,后面是團購部。與旁邊的居民區僅一墻之隔。
上世紀70年代這里是丹徒縣新華書店,2004年合并為市新華書店,2007年轉為特價書店,別看面積不大,但這里有一萬多品種。與市新華書店錯位經營,主要打低價特色。比較多的有文學名著、少兒讀物、家庭保健和書畫藝術。
愛書人在期待一座中心書城
不可忽視的現狀是,近年來實體書店客流量逐年減少,并且看書的人多,買書的人少,書店似乎更像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圖書館。許多讀者會先在書店挑選中意的書籍,抄下書名和出版社,然后到卓越、當當等網絡平臺購買,形成了很多人只看書不買書的尷尬局面。
互聯網上網越來越方便快捷,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網上海量信息基本能滿足一般群眾需求,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更愿意通過網絡獲取知識、閱讀電子圖書。同時,從環保角度出發,國家也在逐年加大推廣電子圖書力度。
談及我市實體書店近年來一直處于維持狀態,在做大做強快速發展上很難突破。鎮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處長張宇華認為原因有兩點:首先與全國一線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實體書店一要面臨營業成本高,受網絡沖擊大的共性難題,使書店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其次是自由市場及輻射影響力小,總體需求量突破空間有限。
迄今為止,鎮江還沒有一座涵蓋讀書、餐飲、文化、休閑和娛樂的中心書城,已經開工建設的鎮江鳳凰文化廣場,或許在這方面可以走得更遠。引進多元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書城、青少年活動中心、兒童閱讀玩樂中心、文化休閑娛樂、文體用品銷售等多種文化相關業態協同發展。
中小城市實體書店如何解困
鎮江市新華書店辦公室主任王永萍認為,只有全民閱讀時代的到來,或許才是書店真正得以解困的機遇。在未來一段時期,中小城市的實體書店仍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但同時也有不少發展機遇。
長遠來看,“大而全”的實體書店模式,生命力肯定不如“小而精”并注重閱讀體驗的精品書店。在一些發達國家,有的中小書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盛不衰,書店負責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熟悉領域、所在區域讀者特征等,打造專業書店,同行同城,錯位發展。
實體書店可以向國外的PageOne書店學習,當初以銷售設計類書籍起家,現在銷售的書籍種類已經越來越多,除了藝術設計類的。同樣受歡迎的國外書店Lifestyle的圖書,就是專為白領打造的時尚書店。
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實體書店不應該把網絡書店視為對手,而應該利用互聯網發展優勢,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建設電子購書平臺,使實體和網絡兩種發行模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鎮江的民營實體書店在發行書籍上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書店效益普遍尚可。如鎮江本土的國民書店和東東書屋等利用網絡優勢,開設網上書店,淘多年來出版社的庫存書,在孔夫子舊書網上發行量均排在全國前10名。
(來源:金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