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市民相繼擁有了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這樣一個上網已經極為便捷的信息化時代,傳統網吧何去何從?而記者近日采訪發現,面對新的時代,不少甬城網吧已經悄然“變臉”。一種既能上網又能享受咖啡館氛圍的網咖,已漸漸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甬城街頭。
海曙一家網咖內環境優雅,顧客眾多
網吧賣起了咖啡
寬敞的咖啡座、轉角綠化圍欄、歐式裝修風格……如果不是因為門口店招那醒目的WiFi標志,你也許都不會注意到,這其實是一家新式的網吧。雖然才出現不久,但在業界,它已經有一個很潮的名字———網咖。
“市民到網吧消費的需求在改變,不再像以前一樣就只是到網吧來上網。來網吧坐坐,他們所需要的可能是一杯咖啡、一杯清茶,同時聽聽音樂……我們如果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肯定會被淘汰。”說起“轉型”的初衷,江東一家網咖的經營者陳先生這樣向記者坦言。
陳先生介紹,相比起以前傳統的網吧,如今的網咖不僅僅是售賣咖啡,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有個更好的體驗。比如說,以前人們一想到網吧就會想到煙霧繚繞,而現在的網咖則基本是禁煙的,頂多只能到專門開辟出的吸煙區進行吸煙。
不過,網咖的收費并不便宜,在升級服務的同時,價格同樣進行了升級。
記者了解到,普通網吧每小時收費在3元左右,網咖的收費則在5元左右。此外,還有“網民”上網時喝咖啡(或其他飲料)的消費,價格都不算便宜。以位于城隍廟的一家網咖為例,每杯的價格在12元至30元不等,售價和普通咖啡館價格相當。但盡管如此,記者前天前往走訪時看到,該網咖內人氣相當火爆。
記者注意到,除了江東和海曙,在鄞州、北侖等地,近期也已相繼有類似的網咖開出。
傳統網吧正走向“沒落”
記者昨日在采訪中發現,和網咖火爆形成反比的,是傳統網吧的“沒落”。
寧波的網吧業起步于1998年,當時寧波電信公司開辦了全市第一家網吧。2003年、2004年,寧波市場上的網吧急劇發展,達到頂峰。根據海曙工商分局數據統計,截至目前,轄區內共有在冊網吧70家,這其中,有51家成立于2003年;江東工商分局有關數據統計,轄區內截至目前共有在冊網吧61家,其中有46家成立于2004年。
但從2009年開始,新開的網吧數量急劇下降。以江東區為例,2012年、2013年每年僅有新成立網吧各1家。
網吧行業的低迷表面上是由于客源的流失,但根本上還是房租、硬件升級、人力支出等經營成本逐年攀高,唯一不變的只有上網費用,入不敷出自然讓網吧業主不堪重負。
江北范江岸附近的一家網吧經營者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這家網吧2005年就開起來了。“面積不到200平方米,一年的房租近7萬元,再加上水電費、網費等,一年的經營成本至少得十幾萬元,比5年前上漲了1/3,可是開業至今,上網費始終是2.5元/小時。”
另一個原因是上網人群減少,“煙味太大,電腦質量太差,不如家里上網舒服,現在手機都能上QQ了,而且大家都在iPad上玩游戲。”曾是多家網吧會員的大三學生劉陽告訴記者。
而不少網吧從業者則坦言,他們的主要顧客群已經從高校學生和普通市民變成了外來務工人員,但后者的消費能力相對較低。
互聯網時代 網吧更需要跨界經營
寧波工程學院副教授、寧波市市場營銷協會副秘書長朱美燕對于“網咖”這種新業態頗為看好:“傳統的網吧主要給‘網民’們提供在線交流的平臺,而在信息化時代的當今,各種移動終端和平臺讓人們在線上交流已經變得隨時隨地了。而網咖通過跨界經營的理念,還能為這些‘網民’們提供線下的交流和互動,成為一種實體的,可以體驗的社交平臺,是順應消費需求的新模式。”
朱美燕認為,網咖的“功能”還能進一步延展。“互聯網時代下,年輕人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儼然已經發生改變。而‘網咖’作為相對應的平臺,可以提供更多服務。比如可以通過一些活動,增加年輕人在線上和線下的互動,在為他們提供平臺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氣。”
(來源:中國寧波網)
玄米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