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中國零售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美國德勤最新公布了2014全球250強零售商,屈臣氏、蘇寧云商、國美、大商集團等13家企業入圍。盡管與2008年僅四家中國零售企業入圍相比,今年中企進榜數已有較大突破,但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零售企業仍未跟上腳步。
中國“霸主”難出國門
盡管躋身全球零售商250強,但中國企業難以“稱霸”全球。報告顯示,進榜的屈臣氏、蘇寧云商、國美、大商集團等13家中國企業中,僅屈臣氏、京東等三家企業進入10個以上國家開店,而七成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僅為個位數,這與國外入圍250強企業平均進入10個國家市場仍存較大差距。位居60名的蘇寧云商和82名的國美僅走入了兩個國家;上海友誼集團、大商集團、重慶百貨等百貨商超甚至還未邁出國門。
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顯示,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多數能夠在全球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的企業,都已將發展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不過,與之相比,受供應商資源、企業品牌影響力、經營模式等多重因素困擾,國內零售企業難脫枷鎖,始終在“大本營”周邊打轉。
以廣百股份為例,去年初廣百股份關閉了成都門店、6月又關閉了武漢門店、2012年廣百關閉了深圳的惟一一家門店。走出去又撤回來,廣百股份解釋稱,收縮戰線的主要原因是廣百作為區域型百貨公司,支持公司跨區域發展的供應商資源有限; 同時,目前國內市場仍呈區域性特點,各區域都有強勢的同行企業,公司跨區發展品牌影響力較低,成本較大。
東北大鱷卓展集團也是一個在外埠市場的失意者。進京三年,“北京版”卓展購物中心始終難以復制在東北市場的成功。2012-2013年,卓展購物中心先后兩次宣布開業,但時至今日這家商場仍未實現整體亮相。
商超占榜7席
盡管眼下傳統零售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但從《2014全球零售250強》榜單中入圍的13家中國企業來看,商超仍占據了主導地位,在榜單中占據了7個席位,其中,重慶百貨和遠東百貨異軍突起,首次進入全球零售250強名單。
不過,在德勤方面看來,盡管這些零售企業仍呈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但部分零售商是依靠廉價出倉來保證盈利,對于亞太區來說,除日本外,其他地區零售業已不見前兩年的兩位數增長態勢。
連續五年入圍全球零售250強的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聯集團”)今年意外落榜,數據顯示,百聯集團在2009-2013年間,從第101一路上升至第59位,并于去年蟬聯中國內地上榜企業的第一位。頻頻變更的人事調整或是導致其落榜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去年8-11月底,百聯集團高層不斷換血,并于12月初宣布,將投資1億元商品資源發力O2O。百聯集團去年的財報顯示,除旗下第一醫藥的凈利潤有所增長外,其余三家公司利潤均出現下滑。
專業店去“主業化”
蘇寧云商、國美再度進入榜單,只是與往日不同的是,進行“去電器”化、重組集團架構、發展物流、開出銀行等一系列“脫胎換骨”的蘇寧云商依然保持了19.6%的零售收益復合增長率,而昔日“勁敵”國美復合增長率卻從22.4%下滑至5.1%。
正見品牌研究中心總監林一凡表示,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終端業態,零售業是最應該發生變革的行業,也是最容易發生變革的行業,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傳統零售企業普遍存在“重經營輕戰略”、“重服務輕品牌”的問題,在強調穩健發展的同時,少了些許變革的決心和勇氣。
近年來,隨著國內零售業的迅猛發展和外資零售商的不斷涌入,企業開始呈現綜合化趨勢:單一業態漸漸發展為多業態;單一業務逐漸拓展為多元業務;單體商超企業也逐步壯大,成為集團化零售商。在這樣的商業背景下,“百貨”、“超市”、“商場”、“電器”等詞匯已經不足以承載公司全新的業務特性。從戰略描述和品牌定義的角度,企業需要增加品牌的包容性,擁抱即將到來的零售業新特性。
電商首度殺入
電商巨頭京東以142位的名次成為本次惟一入圍前250強的國內線上企業,這也是其首次進入榜單。京東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樣的排名顯示出京東的全球化布局已初見成效,今后京東將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繼續努力,國際化已成為京東2014年的五大戰略之一。據了解,2012年京東就上線英文版頁面,去年首度向海外招聘“管培生”并推出全球包郵服務,國際化野心可見一斑。目前,京東已邁入81個海外市場。
實際上,開拓海外市場提高國際知名度早已成為電商巨頭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阿里旗下支付寶已獲得跨境支付業務試點資格,京東日前也發力跨境電商,今年內將在俄羅斯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倉儲。在線外貿平臺敦煌網CEO王樹彤表示,中國外貿電子交易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領先性,在電子商務時代,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商走出國門是必然趨勢,但要因地制宜地適應海外市場的消費習慣與文化差異,這樣才有可能提升用戶黏性,提高在當地市場的知名度。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劉宇 周雪昳 盧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