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九月份開始,一家家裝修風格各異的水果店在杭城各個居民區、鬧市區、郊區野蠻地生長起來。擴張的同時,是團購量的大幅下降、營業額驟減,越開越多的水果連鎖店們其實并不如看起來這么風光。
連鎖店的擴張
對于“水果超市”這個概念,大約在十年前就開始興起。杭州人許女士記得很清楚,從2000年以后,買水果不再只有菜場的水果攤,也不再只有家附近的夫妻店,而是更加寬敞、品種更多、價格更實惠的水果超市。店鋪的面積是傳統小攤的好幾倍,價格也比小攤實惠不少。
到了2006、2007年,水果連鎖超市迎來了第一次大規模擴張,也經歷了第一次洗牌。大三元水果商行的葉經理說:“2007年我們一口氣開出了4家門店,最小的面積有400多平方米。”
一晃七年過去了,大三元的店鋪穩定在了7家。對于擴張,他們的態度很謹慎。“有店在談,二三月份可能有新店要開,具體在哪里還不好透露。”葉經理說。
一年前楚少榮在鮮豐慶春路店當營業員,她說,當時鮮豐在省內的數量還只有80多家,現在已經接近140家了。她也從普通的營業員,通過培訓、選拔,晉升成了店長。“這一年的變化很大,門店數量多了,出售的水果質量也提高了。”
鮮豐果業的總經理韓樹人說,他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連鎖門店超過320家,銷售額力爭達到10億元。
水果店不僅賣水果
這些默默出現在大家身邊的水果連鎖超市們,漸漸成為了水果店的二次升級。現在的水果店不僅裝修風格各異,有的走美式田園風,有的走原始森林風。貨架有規整矩形的,還有波浪形的。配合各種節點會搞些“軟裝潢”。圣誕節來幾棵圣誕樹,邊上放上蘋果寓意“平安果”;春節掛上春聯、紅紙燈籠、拉花,配上風頭正勁的砂糖桔、車厘子、香梨等。
售賣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中山中路的葉氏兄弟水果店,不僅賣起了新疆阿克蘇蘋果,還賣起了阿克蘇紅棗、紙皮大核桃、巴旦木等干果。一位店員說:“老板去新疆進貨,看見其他品種好也順便進一點到店里賣,人家吃了水果好等于是對產地的一個肯定,有的顧客會順便買點嘗嘗,而且干果的存放時間比水果久。”
頂上鮮今年準備上的兩個新品種,號稱別家店都拿不到貨,一個是千島湖的白桃,還有是一種產自臨安的神秘品種。除了拼品種,還要拼服務。頂上鮮的吳經理說:“我經常帶員工去吃海底撈,讓員工學一下海底撈的服務,在平時的營業中,也要關心客戶的需求。”比方說,進店的是個熟客,能直接叫出某某先生,今天想買點什么,上次買回去的水果吃起來感覺怎么樣。這樣顧客會有種被重視的感覺,也更加愿意光顧這家店。
不過新開店還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面積都變小了。100平方米以內的新開店占八成以上。一位做了十幾年水果生意的業內人士說:“杭州主城區的水果店已經呈現超飽和的狀態,要開新店只能選周邊縣市了。”
利潤正在下降
頂上鮮在杭州有18家分店,其中兩家是今年新開的。其中一家店的負責人說,除了位于體育場路的一家門店,其實其他店的盈利并不高。
越開越多的水果店使得同質化競爭加劇,價格也越來越透明。大三元的葉經理說,現在手機上網查一下馬上就知道水果多少錢,特別是現在一些網站、微信也在賣水果,還給你配送上門。“天冷吃水果的人本來就不如夏天多,這樣一來愿意出門的人更少了。”她所在的門店,2013年的營業額下降了近三成。
跟便利店一樣,水果連鎖在經歷一輪瘋狂擴張后也露出了疲態。
去年下半年以來,杭州群豐果品連鎖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張萬華明顯覺得老顧客到店頻率在下降,“原來一個月來4-5次,現在只有2-3次。水果保鮮期一般只有2-3天,不及時賣出去很容易虧本。”
消費萎縮的同時,水果連鎖的綜合成本在增加,而由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增加的成本又無法完全轉嫁給消費者。采購價格直接關系到零售價,由于大量有水果連鎖背景的采購商出現,上游果園和大供應商開始有意識地抬高熱門水果的批發價。吳經理說,現在自己去勾莊批發水果的顧客也越來越多,這又造成了一部分客群的流失。
“由于采購成本上升,今年榴蓮的利潤下降了15%左右。”張萬華說,前兩年新疆的蘋果、香梨等常規水果還有利潤,現在基本上不賺錢。
“其實從2010年開始水果連鎖的利潤就開始大幅下降,加上房租、人工成本逐年上升,現在單店毛利基本降到20%以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渠道優勢,虧損的可能性很大。”一位水果連鎖老板透露,去年一批開在市區的水果連鎖店很少有賺錢的。
杭州天天伴果品超市已經兩年沒有擴張新店,負責人葉維軍也感受到了行業的一絲寒意,“現在高價水果很難賣,短期內我們沒有擴張門店的打算。”
前不久,臺州溫嶺綠C果品連鎖店由于經營不善關門,后由其他地方的加盟商接手;市區建國路、大學路等路段最近都有水果店關門。顯然水果連鎖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來源:地產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