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分別在桐鄉、海寧開出兩家新店;去年年底,韓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Caffebene(咖啡陪你)強勢打入嘉興;同時,韓國咖啡品牌Kacao入駐嘉興,市場表現突出……2014年,這幾大國外咖啡品牌馬不停蹄地在嘉興市場開疆擴土。
與此同時,嘉興本土的咖啡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Virgos咖啡、榴蓮咖啡等紛紛加入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咖啡運動”。
國外品牌:馬不停蹄入駐嘉興市場
“現在,要喝洋咖啡,星巴克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了。”愛喝咖啡的市民王曉蘭說。確實如此,2006年,美國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在江南摩爾開出嘉興第一家店后,此后8年間,嘉興的咖啡店數量迅速增加,消費者對國外咖啡品牌從“沒得選”變為“慢慢選”。
在市區旭輝廣場,離星巴克第二家分店幾百米處,開出了韓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Caffebene,主要經營五谷拿鐵、果汁、刨冰、面包等。Caffebene以多元化的路線,挖掘嘉興咖啡市場的蛋糕。“我們走連鎖化道路,主打的是讓客人喝咖啡,也能享用簡餐。”Caffebene華東區運營管理部負責人徐宇炅表示,因為看好嘉興正在崛起的咖啡消費市場,所以Caffebene迅速入駐嘉興中心地帶,以期分得一杯羹。
最近,一家韓國的小眾咖啡品牌Kacao很引人注意。擁有韓國血統的店鋪老板鄭錦姬女士說,成功開頭讓她有點出乎意料,她的店鋪離星巴克江南摩爾店僅幾百米,但市場表現良好。究其原因,鄭女士認為是抓準了嘉興消費者對環境、品質與服務的要求,加上個性、私密化的裝修,讓很多人選擇這里。“雖然嘉興的咖啡行業還是一個新興行業,但是咖啡文化已經興起。”
本地品牌:摸著石頭過河尋求個性化發展
在嘉興咖啡市場上,大牌紛紛入駐,本土咖啡品牌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從數量上來說,本土個體咖啡品牌的數量遠遠大于國外品牌。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中,大多數個體咖啡店選擇以個性化面貌和經營手段亮相。在紫陽街的偏僻角落,有一家名為Virgos的咖啡店,是去年10月開業的。“市場雖大,但需摸索,大家應該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老板周昊辰表示,作為一名念經濟學專業的“海歸”,他把投資眼光放在了嘉興。
周昊辰認為,不走差異化路線,必然會讓本土咖啡店失去立足空間,為此,他主打“咖啡+紅酒”的經營模式,在年輕白領的基礎上,將一些企業家納入消費群體。
本土咖啡品牌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品牌與特色。“星巴克和其他連鎖品牌都具備全球統一的形象標識,但我們的咖啡店沒有。”在走訪了全市80%的咖啡店后,嘉興很多人咖啡店的發起人夏利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考慮到這一因素,一些咖啡店動足了腦筋。位于南湖區羅馬都市的榴蓮咖啡于去年7月開業,它以榴蓮為招牌,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咖啡之路。“比例是我們店里自己定的,口感別具特色,還會配以牛排、意面等地道西餐。”榴蓮咖啡的店員說,盡管周邊商圈尚未形成規模,但獨特的口味仍為該店帶來了口碑效應。
記者調查發現,本土咖啡店與國外品牌的最大差別是,前者大大提高非咖啡類產品比例,以保證收入。
爭奪這塊大“蛋糕”還要接受市場考驗
根據業內人士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嘉興市區咖啡店超過70家,在南湖區西餐咖啡茶飲行業協會登記的咖啡店就有20多家。
“在韓國,每走200米,你就可以找到一家咖啡店,就好像中國的面店一樣多。”徐宇炅說,Caffebene在中國開了近300家門店,但這個數量遠遠不夠,市場空間依然有待挖掘。
即便這樣,部分新咖啡店也沒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據悉,去年,僅南湖區關門的咖啡店就有四五家,幾乎每年都會關門一批,又新開一批。業內人士透露,隨著租房成本、人力成本、食材價格的不斷上漲,咖啡店的步子邁得有些艱難,尤其是本土咖啡店。
雖然這些個性化咖啡館,是很多年輕人夢想的咖啡館,但一年至少50萬元以上的房租投入,以及巨大的人力成本,讓一半的咖啡店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甚至賠本,一天能拿下1萬元營業額已經算不錯的表現了。對比之下,國外連鎖咖啡店至少有自己的采購鏈條作為保證。
“咖啡店翻桌率低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消費金額卻不是很大。”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咖啡店只售賣咖啡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只有挖掘新的經營模式,才能站穩市場。
“這塊‘蛋糕’確實存在,而且不小,但是能否吃到嘴,還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南湖區西餐咖啡茶飲行業協會會長陳高翔說,至于今后嘉興的咖啡店數量會不會像面店一樣多,也要由市場來決定。
(來源:南湖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