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天上午召開的合肥市城市重點地區交通優化規劃及可持續概念規劃開題會上了解到,合肥將和能源基金會開展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對三孝口地區交通與用地一體化和瑤海灣片區進行規劃,讓老城區煥發新神采,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攜手國際力量規劃重點地區
合肥已成功申請“中美綠色合作伙伴計劃”結對城市,成為展示中國城市低碳、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窗口。此次合肥市城市重點地區交通優化規劃及可持續概念 規劃中,項目涵蓋三孝口地區交通與用地一體化規劃和瑤海灣片區概念性規劃兩大子課題,合肥計劃和能源基金會開展深度合作,引用先進理念,對老城進行提升。
“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的DNA,只有空間形態搭建好了,城市才能骨骼強健。而低碳、環保等技術的應用,將會給整個城市肌體的健康注入新的血液。”能源基金會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何東全在會上坦言。
根據初步工作組織方案,規劃將分為調研、綱要研究、方案深化、成果編制和修改完善5個階段,工作周期計劃10個月,預計在年底提交規劃報批稿。據了 解,本次規劃工作的組織架構采取“工作小組+專家咨詢+部門協調+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模式,其中,由能源基金會提供國內、國際資深專家給予技術支持。
三孝口將構建TOD發展模式
作為合肥市人氣最旺的兩大商圈之一,三孝口地區一度極為輝煌,但由于近年來四牌樓地區的改造和商業繁華發展,三孝口地區的吸引力減弱。不過,隨著軌道交通2號線的建設,三孝口地區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三孝口地區交通與用地一體化規劃范圍為:東臨六安路、桐城路,南至廬江路,西至環城西路,北至淮河路。規劃范圍面積達1.3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人。“規劃將構建以軌道交通樞紐為核心的TOD(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發展模式,體現高效集約宜人的城市發展理念。”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表示。
規劃將對路網系統、公共交通系統、公共空間網絡進行優化,打造一個有活力、人性化的交通環境和公共空間,同時利用低碳生態技術,對樞紐核心區進行一體化設計,活躍商圈氛圍。
能源基金會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認為,打造低碳城市空間,需要注重交通和商業業態的發展,建設步行優先的鄰里社區、密集的街道網絡、高質量的公共交通服務以及節能型生態社區。
瑤海區將建50公頃大濕地
作為合肥傳統的老工業基地,瑤海區仍存在公共服務設施、綠地不足等問題。規劃中的瑤海灣片區面積為8.6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北至長江東路,西至龍崗路,東至大眾路、和平路、大彭路,南至裕溪路。
瑤海灣片區規劃最引人關注的項目,便是位于瑤海灣公園西側的濕地工程項目。規劃總面積約50公頃,是環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二期工程的子項目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生態濕地建設、初期雨水截流、河道底泥疏浚及處理三部分。
“瑤海區的生態基礎較薄弱,現有的生態公園數量極少。此次規劃的濕地項目,將城市建設和生態相融合,實現共榮共生。”與會專家表示,“綠色”和“生態”成為規劃的亮點,瑤海區將通過這一項目建設低碳運營的綠色城區。
(來源:合肥日報 記者:蘇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