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網絡平臺。微博、微信、微視、微米、易信、陌陌等。至少能誕生50億美元級別以上的公司。3BAT虎視眈眈,初創者死亡率極高。走垂直社交也許是個機會;例如:母嬰、車友、職場商務社交等平臺。由于早期很難看到現金流和盈利模式,所以適合風險資本的介入。
難度系數:10
資金指數:10
成功指數:1
2、手游。移動端的特點是隨身性,目前看到無聊時間,年輕人甚至中老年人都開始玩手游,這是一個既無年齡差、性別差、也無城市差、更無國界差的生意。現金流極好、且是一個成癮性的生意。國內3G的普及率也不過半,伴隨4G到來、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上升,會帶來最佳的創業機會。一個游戲的爆紅,就是10億美金級別的公司。
難度系數:9
資金指數:9
成功指數:2
3、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進入門檻極高,巨頭橫行、再誕生一個小米的可能性幾乎為0.谷歌、蘋果、小米、BAT、華為、中信均有布局。
難度系數:10
資金指數:10
成功指數:1
4、移動互聯廣告平臺。專業度高、對資金要求高。目前國內、國外都有類似的公司。
難度指數:8
資金指數:8
成功指數:3
5、O2O。這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生意,目前來看更適合個人或者小公司創業。例如鴻福面館、糊氏刺身、黃太吉還有一些淘品牌的創新店,短期內就可以獲得生意的爆發,特別適合連鎖加盟產業,但是對管理經驗要求極高,否則起得快、死得快。反倒是諸如蘇寧、美特斯邦威、天虹商場等巨人投入大,導入期長,還面臨著線上線下產品線、利益鏈的梳理,進展一般。
難度指數:5
資金指數:3
成功指數:8
6、平臺寄生。基于微信平臺的二次開發,各種微營銷公司、微信平臺開發公司如雨后春筍。個人更看好基于某個垂直領域的二次開發,也就是幫助B端企業服務C端顧客的運用。例如汽車、餐飲娛樂、商場、金融、旅游酒店等一切有大量規模消費者、有一定的消費頻度和粘度的行業。這類門檻不低、對行業的深度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術開發能力,有較好的營銷推廣能力。例如車商通。
難度指數:8
資金指數:5
成功指數:5
7、自媒體、自媒體聯盟和培訓。代表作應該算金錯刀,綁定小米科技,成立微創新門派,拉虎皮扯大旗,微博、微信等各種自媒體矩陣。年收入數千萬。這是我觀察到的最成功的的自媒體盈利模式了。而以青龍老賊為首的媒體聯盟也弄得風生水起。至于羅輯思維,還有待觀察。因為他探尋的是社群經濟,后面單獨敘述。另外這個模式特別適合有專業特長,尤其是有一定創新創意能力、文字圖片、攝影攝像制作能力的人。
難度指數:7
資金指數:3
成功指數:5
8、粉絲經濟。粉絲經濟以小米為代表,包括黃太吉、雕爺牛腩、三只松鼠、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眾粉絲經濟,例如一些創新品牌電商、(紅味坊、纖陌綻放)和創新的線下品牌(80后餐館、糊氏刺身等)。這和前面提到的O2O是一個平行概念。也就是粉絲經濟加O2O會創造更具爆發力的生意機會。進入門檻不高、獲利巨大、最適合初創企業和個人創業者進入。
難度指數:5
資金指數:3
成功指數:8
9、社群經濟。乍一看這個名詞有點逼格,簡單說就是圈子經濟。移動互聯、社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尤其是微信的矩陣產品:(個人號、朋友圈、微信群、公眾號)更是讓圈子的形成成為可能。國內看到的諸如:正和島、羅輯思維、亞友團、K友匯均是誕生于移動互聯時代的社群經濟。這是一個變化最多、進入門檻較高、未來商機無限的生意。特別適合原本在一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和媒體。也是傳統媒體轉型最佳的路徑。
難度指數:7
資金指數:4
成功指數:6
- 該帖于 2014/3/15 9: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