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商業經營中心重新瞄準社區消費,這是趨勢也是必然選擇。用當今最流行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思維來判斷,誰最接近并迎合終端消費者,誰就掌握了財富。社區商業的最大優勢就是貼近消費者,所以,未來社區商業將在城市商業的衍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都街區商業品牌聯盟的一位商家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在整個大環境都在反對鋪張浪費之下,餐飲娛樂商家開始主動調整自身的市場定位,定位從高端商務宴請轉向到社區大眾,以餐飲為典型代表的成都商業開始全面轉向社區消費。
配角變主角 社區商業撐起半壁江山
梳理去年成都賣得最火的商業地產,記者驚奇地發現,占據重要席位的多為社區商業體。COCO金沙紅街、COCO時代紅街、COCO蜜城紅街以及COCO錦繡紅街,通過在成都全方位多點布局,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商業品牌;銷售金額最高的和黃·新街里補充了周邊商業配套的不足。華潤·二十四城社區的商業街區“萬象潤街”,有獨棟商業同時也有住宅底商。
前幾年,社區商業還是默默無聞的配角,而從去年開始,它已經躍升為商業地產的主角。據成都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去年社區商業體的銷售金額已經占全部商業地產銷售金額的50%以上。進入3月,開發商集中發力推出商業地產,其中絕大部分是社區商業體。佳年華·新生活推出了太平洋廣場;上實集團全新的海上海十里洋場閃亮登場;藍光COCO紅街、耍街繼續發力。商業回歸到社區,這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城市商業地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遲早要回歸,但比預想提前了”
餐飲業是大商業的縮影,近兩年成都餐飲業向社區回歸的趨勢很典型。
成都映像是成都本地知名的餐飲企業,其創立的小場合、轉轉會兩大品牌近兩年快速成為餐飲界黑馬,成都映像董事長杜兵成為餐飲界明星人物。杜兵在接受成都商報采訪時表示,“現在平均每天要接待至少一位商業地產商,說明兩年前我們的轉型是成功的。”杜兵表示,高端餐飲遲早要向理性、向大眾消費回歸,向社區商業回歸就是一種理性。現在各大餐飲企業都推出了自己的連鎖品牌,大家都在搶占社區消費、大眾消費市場。
商業高度集中帶來“城市病”
在購物中心出現停車難、出入口人流、車流擁堵的無奈現實之下,成都商業地產界必須重新探索住宅與商業的新型關系。如何保證居民不開車就近實現高品質的生活休閑消費?對于城市而言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據四川省商業聯盟統計顯示,2012年底,成都商業綜合體項目已突破100個,到2015年成都城市綜合體總面積將達到近3000萬平方米。就在成都全面進入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時代的同時,另一股暗流在極具的發展壯大,那就是社區商業的全面回歸。“要盡可能的讓市民不開車,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餐飲、休閑等商業服務,這是破解城市病的唯一辦法。”新港地產總經理張月表示,不能只有購物中心和綜合體,商業一定要深入社區、回歸社區才能迎來城市的持續發展。
講特色重品牌,社區商業檔次大幅提升
一邊是城市的持續擴張,一邊是住宅和商業的分化、割裂,同時在淘寶、京東電商沖擊下,傳統中心商業優勢不再,商業品牌、商業資源開始謀求向社區消費、區域消費轉型。從2011年開始商業和住宅又在謀劃聯姻,這次商業打出的是便利度、體驗性、高品質。以鷺島步行街、藍光紅街、耍街、海上海十里洋場為代表的體驗式特色商業街,和以佳年華新生活、藍光空港國際城等為代表的區域商業中心,成為成都商業地產的兩股新勢力。
之前曾一度有不少住宅打著純居住的旗號標榜自己的居住品質,實際上住宅和商業徹底分離后,只會帶來生活的不便。“如今的社區商業除了檔次上全面提升社區商業品質外,在開發和運營上都更加注重風情和特色,就是要滿足業主日常的吃飯、聚會、休閑娛樂等商業消費需求。”藍光有關負責人就表示,商業和住宅需要更有機的融合,藍光開發的紅街、耍街首次提出了城市生活體的概念,一個優秀的地產商不僅僅是開發供人居住的住宅,它更是要為業主營造和提供高品質的便利生活方式。
- 該帖于 2014/3/28 10: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