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中國的家園紅利
對于中國人而言,鄉愁是我們啟蒙的開篇,所有中國人在小時候都背誦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鄉愁是我們長大成人后,進入城市后面對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目前,鄉愁第一次出現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如何在新型城鎮化的語境下理解“鄉愁“?作為現代的城市建設者,又該怎樣建設”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呢?
鄉村傳統風貌的消亡
城鎮化建設中,“鄉愁”是繞不過去的核心。只有我們正確的認知“鄉愁”,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并應對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由此打造真正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我們認為,對鄉愁的認知可以從淺到深,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鄉愁的第一層次:離之苦
在現代城鎮過程中,鄉愁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離鄉之苦”。而且中國人這種“離鄉之苦”的強烈程度,在城鎮化過程中尤為突出。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城鎮化發展速度與工業化發展速度的脫節所造成的。
在世界上相對發達的經濟體中,中國的城市化是有極為明顯的后發現象——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先進行城市化,而后是工業化或者至少二者是同步發生。只有中國由于歷史與認識的原因,我們的城市化遠遠地落后于工業化的進程,使得大量的中國人身在大城市務工,而心在鄉村故里。認定那里才是自己的家。再加上幾千年來中國鄉村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使得以鄉村社會為認知方式的精神底色早已鋪就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靈。因此,我們也更習慣于用鄉村的標準來評判城市,而不是相反。一旦發現了異于鄉村的現象,我們會本能地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凡異于家鄉者,皆不認同。這樣一種固有的思維方式,大大加重了我們全體中國人的鄉愁,這也使所有的城市化后發地區的普遍現象。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強化了這一鄉愁——我們后發,就意味著別人先至,因此在建設大城市方面,外國已經有了太多成熟的樣板,學習別人,也就成了所有城市化落后國家的共有路徑。美國、日本、臺灣概莫例外,我們也一樣。而這樣以來,更使得離開故土的中國人有了一種“背井離鄉”,“寄居他鄉”之感。
消失的北京胡同
這種“離鄉”不僅是“生離”,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種“永失我愛”的死別——故鄉已經永遠地消失。在鄉間,傳統的村鎮在迅速消失。2000年時中國的村莊約有360萬個,到2010年則減少到270萬個。在城市,原有的城市印記也在不斷萎縮。以北京為例,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在《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3200條胡同。而到了21世紀初期,北京的胡同數量剩余不足1000條。這種傳統城市風貌的消亡,也正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最明顯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城鎮建設內處在一種“游子心態”。高速經濟發展時期的中國,猶如青春年少離家闖蕩的游子。年輕的游子們迫切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推崇外面的精彩。游子們迫不及待的離開故土,主動抹去故鄉的印記,希望努力融入外面的世界。于是乎,我們熱衷于依據“外面世界的范本”迅速發展我們的城鎮。鄉村城鎮化的范本是大城市,為此鄉鎮自身的田園特色被有意略去;大城市建設的范本則是國外現代化大都市,城市自身歷史文脈變成無足輕重。就此,我們在城鎮化建設中消亡了故鄉,反認他鄉做故鄉。
不過現在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高速發展階段,換擋中速發展。整體經濟發展需要更穩健、更成熟的發展模式來處理以往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若干問題。此時的中國猶如年少的游子走向成熟。人們的心態從少年時的“離”,轉向“歸”。我們希望通過回歸故里而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中國傳統城市選址的體現——南京古城
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如何解決這種“離之苦“的鄉愁?怎樣才能重拾那個“記得住鄉愁”的故鄉呢?我們需要的是“故鄉再造”。從“外部世界的范本”中移開視線,重新關注到我們自身的城市與鄉鎮的本質。這并不是全盤恢復以往的建筑遺跡,而是通過“針灸”方式——關鍵場景、節點的再現,樹立起這個城市的情感坐標,重新疏通城市與人之間的情感經絡。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本地經典場景的恢復
在很多人心中,故鄉是一幅直觀的畫面。故鄉的山水、樹木、建筑構成了這幅畫面。而故鄉場景再造,就是要選擇其中故鄉最具代表性的場景進行恢復。對于鄉鎮而言,可以是一條老街幾座老屋的重新整飭。對于城市而言,可以是某些標志建筑的恢復。2004年北京將拆除的永定門進行了復建。這讓多少北京人心頭一熱。
除了城市建筑,對于那些有山有水的城市而言,城市的山水更是故鄉印象的重要
組成部分。在中國,山水往往是城市誕生的基礎。因為根據中國風水學,城市選址要求“藏風聚氣”,所以這些地方往往是靠山面水的地方�?梢哉f,山水往往是一個城市歷史最好的見證者和傳承者。然而,在城市的不斷建設與膨脹過程中,山水往往是最先被犧牲的部分。城市的山,早已消失在摩天大廈組成的新天際線之后;而城市的水,則被各種道路所覆蓋,或者直接埋在地下的管線中。這也直接割斷了這個城市已有的歷史。所以,對城市故鄉景觀的恢復,應該充分挖掘并回復部分城市的山水。讓城市人群重新有機會親近城市固有的自然稟賦。“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城市,才是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城市
異地的故鄉場景再造
當然,故鄉場景的恢復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原有的印記已經消亡。我們不可能大規模復制從前。我們需要的是故鄉對我們的精神慰藉,而不需要真的回到從前的故鄉。因此,我們還可以將這種故鄉場景在異地重建。尤其是對于那些大都市而言,這種異地的故鄉場景再造,不僅承載而城市人的鄉愁,也為大都市的郊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萬科深圳總部
隨著國家要求各大都市圈劃定城市增長邊界,杜絕“攤大餅”式的發展,大都市周邊的城鎮也不再是城市擴張的后備區。在這種背景下,大都市的郊區將成為城市人群的重要休閑地。但是都市郊區的休閑旅游,如果僅僅發展“山青水秀”的農家樂,附加值就太低了。實在辜負了大都市周邊所應具有的土地經濟價值。要吸引大都市人群前往郊區休閑,形成更具有附加值的旅游業,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里成為一個承載都市鄉愁的情感棲息地。我們可以在都市的郊區為進入城市的新移民建造他們遠在異地的故鄉田園;我們還可以打造片段化的城市印記,再現大都市曾經的輝煌。讓城市人群能在城郊重新圓了自己的故鄉夢。這種情感休閑,文化休閑,都具有深度體驗和深度消費的特點,從而能有效提升郊區旅游的附加值。
本我的再現
我們可以在都市邊上圓了我們的故鄉夢。那么對于那些很多人已經離開的故鄉——中小城鎮而言,有如何喚起游子的故鄉情呢?其關鍵不在于追求“洋”,而在于如何保持好“土”。
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
對于廣大的中小城鎮而言,特色化發展的核心就是:不被城市所同化,不要變成“山寨版”、“簡裝版”的城市。簡單的模仿城市建設,會將城鎮泯沒在“千城一面“的洪流中。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城鎮必須找到質樸的本我——“土”的生活。這不是讓中小城鎮不發展保持落后的面貌。恰恰相反,在普遍提升城鎮基礎設施的同時,仍能保持住“土”的質樸風貌,才是城鎮建設者的水平所在。讓城鎮“土”得可愛,“土”得親切,“土”得有文化內涵,就是中小城鎮“故鄉再造”的關鍵。這種屬于故鄉本質的“土“,才會喚起我們的故鄉之情。
總之,鄉愁的離愁之苦來源故鄉的失去,即:城鎮化發展的城市風貌的消亡。要想建設出“記得住鄉愁”的城市,我們需要通過“故鄉再造”的手段重新建立起城市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城鎮化過程必然是鄉村人群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向大城市聚集的過程;必然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城市新移民。對于那些不斷增長的移民城市,我們不能僅把鄉愁的理解停留在“離別之苦”,我們必須更加深入的理解鄉愁并發現鄉愁為城市所帶來的巨大動力。
鄉愁的第二層次:聚之力
鄉愁不僅是離愁,更是一種家園情懷。在家園的感召下,我們因“情”而非“利”聚集一起;為了家園的建設,我們會真心付出感情與財力而不計較得失。所以說,鄉愁是家園對我們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鄉愁是一種“聚之力”,一種非功利性的“情感力”。如果人們能把所進入的城市視為自己的家園,將“離之苦“提升成為對城市積極發展的”聚之力“,那將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正能量。
洛杉磯的墨西哥街
對于移民城市應該如何才能激發大家的“聚之力“呢?關鍵自在于兩點:第一,城市是否有一種“沒有先來后到,所有人都是自家人“的城市包容性和認同感。第二,城市能否裝下移民者的整個家庭。
這種“故鄉人的認同感“不是一種對于地域的認同,而是對同一種城市夢想的認同。最典型的城市就是美國的紐約。紐約聚集了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移民群體。這些人有著不同的國籍背景,說著不同的母語。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愛紐約。因為這里可以實現他們的美國夢。他們因為夢想而聚集在紐約,同時也成就了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輝煌。中國的深圳同樣具有這樣的城市特質。作為中國最典型的移民城市之一,這里包容了全國各地的人。這些移民深圳的人,都有一種公共的認同感。那就是無論你來自何方,深圳都是一個可以實現自己創業夢的城市。騰訊、華為、萬科、比亞迪,這些知名民營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從其他地方移民到深圳。他們融入這個城市,以城市主人的姿態為這個城市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讓外來移民者將城市視為自身新的家園,從而產生“聚之力“,不僅需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認同感,還需要城市關注移民整個家庭在城市中的融入。因為,城市對外部人群的吸引聚集,所面對的并不是一個人,而是這個人后面的整個家庭。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吸引移民者的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兒童和老人,是城市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所謂家園,就是能生兒育女的地方。一個適合兒童生長生活的地方,一定會是父母所愿意長期居留的地方。因此,城市應該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更安全更舒適的城市生活環境,有意識地培育孩子們對城市的熱愛。讓他們成為這個城市與移民之間和諧的維系紐帶。除了孩子之外,老人能否在身邊安享晚年,也會影響到城市對移民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當父母在身邊時,人們就不再是“游子心態”了。移民者會覺得自己的家真的安在了城市,才會更加安心在新城市中生活工作。因此,抓好對“一老一小”的城市融入工作,正是激發移民者聚之力的重要催化劑。
洛杉磯的小東京
對于“北、上、廣、深“這些大都市而言,移民的鄉愁所產生的“聚之力”關系到城市能否健康發展的問題。而對于中國大多數中小城市而言,尤其對那些城市人為催生出來的新城而言,能否聚集到足夠多的外部人群,則關乎城市的生死大事。這些中小城市不具有上述大都市的強大吸引力,人們也不會主動向這些中小城市聚集。如何讓城市填充足夠的人,而避免成為鬼城?核心就是,打造“家園”城市——讓城市不僅適合工作,而且適合孩子成長,適合老人安度晚年。將新城打造為適合外來高素質人群的生兒育女的家園,通過”家“的環境與氛圍,吸引人,留住人,是中小城市在城市競爭中獲得勝出的關鍵一步,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鄉愁的第三層次:心之源
鄉愁是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橋梁,也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情感。所有的民族都會有自己的鄉愁。鄉愁是一種對本國文化價值體系的一種身份認同感,是我們的根源。
也正是由于這種文化的認同感,使得在很多移民大都市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化聚集區。例如,紐約的小意大利區,洛杉磯的小東京,小墨西哥等等。這些文化聚集區不僅是本國人慰藉鄉愁之地,更是向外界展示并輸出本國文化的重要平臺與窗口。很多游客會專門前往這些區域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與風情,從而對這些國家有了更加直觀的體驗。
隨著中國的大國崛起,我們迫切地需要在海外建設這樣的平臺。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海外鄉愁成為鄉愁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國內地產企業看到了這一商機紛紛在海外開展針對中國人的地產開發。但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中國海外那些自發形成的“中國城”、“唐人街”,往往是偷渡者聚集地、治安不好的黑幫盤踞地的代名詞,實在不能承擔起這種展示中國大國形象,傳遞中國文化正能量的使命。我們需要主動建設新一代的中國城,讓海外華人擁有自己的鄉愁承載地。更重要的是,讓中國文化以世界的語言——鄉愁,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出去。真正成為大國輸出文化價值的平臺與渠道。
就像一百個人心中就會一百個哈莫雷特,每個人心中的鄉愁都有不同的滋味。但當所有的鄉愁匯集成一點,我們會發現:鄉愁是我們對家的感情,是城市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紐帶,是移民融入新城市的聚集力,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通用語言。鄉愁是中國的家園紅利。[來源]:中房網
- 該帖于 2014/6/9 9: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