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創始人鐘廷森復出一年多,但百盛在華還未走出業績陰影。繼本報此前獨家披露百盛關閉北京東四環店后,經營不佳態勢似乎已經蔓延到被外界視為中國區最賺錢的北京復興門店。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百盛與部分服裝品牌商將長租改成了半年短租。一般情況下,商場的簽約周期為1-3年。
蒙受業績陰影的百盛經營策略也越發難以捉摸。據了解,百盛復興門店部分服裝品牌合同半年一簽,且這是百盛方面提出的要求。“去年,百盛與品牌商合同期甚至減為三個月,今年有所好轉延長到半年。”由于業績不佳,品牌商回饋合同時會自行調整百盛制定的銷售任務。盡管這是不合乎規定的行為,但出于合同期較短緣由,百盛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昨日致電百盛負責人并未得到回復。
在百盛太陽宮店,百盛也給予了部分品牌商寬松合同。據五層鞋類專區某品牌介紹,該品牌主營春夏款鞋品,品牌專柜只在夏季出現冬季撤柜次年再回歸。“在多數百貨店是不允許淡季撤柜旺季回歸,但百盛方面可以。”
某品牌商表示,該品牌去年每月銷售任務蹣跚完成,今年以來,他們從未完成過任務且業績逐月遞減。“即便品牌商無法達到銷售要求,百盛每月也會依照其制定的目標銷售額進行扣點。這也造成沒完成任務的品牌商無法結款,只能下月補交。”上述品牌商透露,“部分品牌會憑借特賣、打折沖任務,或者自己埋單。”雖然合同寬松,但由于經營難以維系,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復興門百盛看到,已有玖姿等品牌離開。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百盛與品牌商的扣點在30%上下浮動。除抽成費用外,品牌商每月還需繳納電費、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廣告宣傳費等。如果遇到商場活動需要品牌商配合,還將有額外費用產生。不過上述消息也并未得到百盛方面的確認。
在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永平看來,一般情況下,無論是百貨店還是品牌商都不會采用此種經營策略。品牌商與經營方合同期限最短不會少于一年。如果在此基礎上還打折,品牌商進貨、裝修、人員等成本難收回,經營方運營上也難言穩定。“百盛此種經營策略不會是主流行為,可能是個別情況。”王永平表示,如果連與品牌商合作半年以上的信心都沒有,還進行簽約意義并不大。
百貨業發展跌入“冰點”,帶著暴跌業績的百盛在新店招商方面也是坎坷重重。據一位接近百盛的人士透露,作為鄭州萬象城的主力店,百盛將一層招商權拱手讓出,其余樓層招商情況也不夠樂觀。
百盛是中國外資百貨的先驅者,1994年入華后以高端定位開啟一路擴張。彼時的百盛是高端、時尚的代名詞,但如今“外資第一店”卻無法擺脫衰敗的標簽。盡管坐擁外資百貨門店數量之最的頭把交椅,但百盛卻已脫離了中國百貨業第一梯隊。
去年,百盛交出了上市九年來的最差業績:凈利暴跌58.4%至3.54億元。今年一季度,百盛同店銷售下降8%,凈利同比下滑34.3%至1.5億元。
(北京商報 作者: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