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沖擊
海南傳統實體店
如何“網”中突圍
上世紀90年代起,在海口商圈從事招商、運營20余年,資深人士李宗蓮女士近日向南國都市報記者講述了她20余年來,見證海南實體商圈,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商業模式急劇轉變的拐點時代,海南實體商圈遭遇種種困局,面臨方向抉擇——
自上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海口傳統實體商圈迅速崛起,經歷了20年黃金時期;2010年后,淘寶、天貓等自下而上掀起的網絡購物“革命”,風靡全國;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超2000億美元市值,世界為之一驚……在大數據、大物流的環境下,采用電商、移動互聯的購物方式,給全國乃至海南本地零售業帶來巨大沖擊。
電商崛起,實體商圈卻經營慘淡,實體商圈遭遇招商難、商鋪“求減租”相繼在全國各地上演,海南未能幸免。海南本地傳統實體商圈近來也遭遇增長乏力,實體鋪面經營日漸萎縮,商場招商面臨困局。電商沖擊下的海南傳統商圈,該何去何從?
電商經營模式
渠道:(廠家→網店→物流送貨→消費者),不僅省去了昂貴的店租,還節省人員工資,成本優勢則轉化為價格優勢。
優點:價格便宜+送貨上門;
缺點:無法體驗實體購物。
傳統商業經營模式
成本:支付店租(含水電物業等)、人員工資、貨品成本等;
渠道(生產廠家→省、市兩級批發商→個體戶→倉庫→店面→消費者)。
優點:購物體驗;
缺點:價格高、購物不便。
10年前:
海口實體業朝氣蓬勃
2005年12月31日晚上,2006年元旦前夜,這一天對于在海口商圈打拼多年的李宗蓮來說,是一個記憶深刻的日子。這一天的晚上,原本應在晚上11點準時關門的東方廣場,一直被推遲到當天晚上的11點45分才打烊。
那晚,東方廣場在元旦節前做活動搞促銷,潮水般涌入的購物大軍,將商場圍得水泄不通。當時還擔任海口東方廣場商城管理方資深主管一職的李宗蓮作為當晚商場的總值班,負責商場各種突發事故的協調處理。她見證了東方廣場開業5年多以來(2000年6月24日東方廣場開業),單日營銷額首破百萬元大關。
“或許在今天來看這算不了什么,但在10年前,這一數字簡直就是個奇跡。”李宗蓮回憶稱,那時,是海口實體商圈最朝氣蓬勃的年代。
當晚商場打烊后,李宗蓮站在人流密集的大街上,準備給遠在美國的老總發信息,告知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結果,在擁擠的人群中,李宗蓮被擠掉了皮包和手機。
但回想起這一天,李宗蓮仍覺得是她職業生涯最興奮的一天。
追憶20年前:
海口實體商業圈拔地而起從無到有
時間回溯至1992年。那時,撤區建省沒幾年的海南,商業發展迅猛。那一年,李宗蓮從內地一家央企來到海南,從安逸的機關事業單位辭職下海,在原東方廣場從一招商小職員開始做起。
1994年,海口第一家民營股份制百貨公司——樂普生百貨(佳心百貨的前身)成立,成為海口第一家火爆的百貨商場。此后,生生百貨,第一百貨(現在的望海國際廣場)、明珠廣場、東方廣場等百貨商場逐漸出現。
從20年前至10年前,海口傳統商業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崛起。
“那時,百貨商場在海口還是新生事物,只用復制商業模式,便可快速盈利。”李宗蓮說,那個年代,大型商業廣場鋪面是稀缺資源,對大小商家來說,為進駐海口大型商場,往往要“擠破頭皮”。
“10至20年前,海口商圈一到節假日,購物狂歡場景蔚為壯觀;節日促銷,商場單日業績甚至達到平時月銷售額的好幾倍。”李宗蓮表示,商業運營方都要求寫經營分析報告,對運營團隊設置考核指標,海口商圈銷售氛圍濃烈。
2005年,時任東方廣場資深主管的李宗蓮還踏上了去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行程,因提前完成業績考核,她被公司獎勵出國旅游。
3到5年前:
網購沖擊下的海口傳統實體商圈增長乏力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海口商業廣場一個接一個復制,逐漸同質化的商業廣場,經營模式缺乏創新,發展空間消磨殆盡,各商圈間的利潤也逐漸被攤薄。
自2010年之后,“淘寶”、“天貓”、“京東”等網絡購物等開始在年輕群體中風靡,一股自下而上的網購風潮,開始不斷瓜分實體店業的人氣,蠶食實體商圈的利潤空間。2010年至2012年,經歷20年瘋狂發展的海南實體商圈開始遭遇增長乏力。
李宗蓮說,如果2010年海口實體商鋪發展還能保持業績持平的話,那么2012年后大部分商業廣場已開始明顯走下坡路。
2012年,選址海口國貿,一家新成立的海口某大型綜合商業城,盡管規劃上更優化,但到目前為止,其招商依然未到位。原有商圈商鋪租金居高不下,利潤空間卻日益被攤薄,商場發展已進退兩難;新進商場則缺少特色,商場運營方與商鋪進駐方矛盾日益難以調和,實體商業中心的發展面臨困局。
拐點時代:
多重壓力下的傳統商業經營模式亟待變革
2014年5月24日南京一商城個體戶集體抗議:傳統生意難做,要求降房租!在海口,部分商圈早已招商難,商場空置率開始逐年攀升,進駐商家要求降租的呼聲更是不斷。傳統商業的經營模式給供應商造成兩方面的壓力:銷售額不斷下降和銷售成本的不斷上漲,使得一些商家或專賣店老板舉步維艱。
究其原因,李宗蓮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有兩大因素:商場及專賣店不斷復制使商場數量與消費人口比例失衡,以及購物方式的巨變。
首先,海南實體商圈經歷了20年黃金發展時間。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新商場、專賣店不斷出現,一些商圈規劃發展出現同質化。
就海口、三亞而言,至2010年底,海口市商品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等商業網點共2.97萬余個,總面積約296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7.6萬多人,截至2011年12月全市已建成商業面積380萬平方米,據初步統計“十二五”期間,將實現規劃建設商業網點面積約500萬平方米,而2012年海口人口約214萬余人。同時期,主要商業街體:明珠廣場、望海國際廣場、京華城、名門廣場、上邦百匯城、南亞廣場、友誼廣場、東方廣場、珠江廣場、宜欣廣場等,平均每個商場本地消費人數不到15萬人。
三亞為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繼夏日百貨后又誕生許多新商場和街邊專賣店,由于受旅游淡旺季的影響,除免稅商場和三亞步行街生意較好外,其他的商場及專賣店的生意每況愈下。
海南原有的商業“蛋糕”本身就不大,一直處于“僧多粥少”吃不飽的狀態。在網購瘋狂沖擊下,大型綜合商城百貨零售業都受到影響,純百貨商場更是首當其沖。
購物方式巨變則是其次。“一臺某品牌飲水機,本地實體店160元,而網購僅57元,不到實體店一半,且足不出戶地拿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海口白領王女士說,兩相對比,自然選擇網購。
如今,網購甚至覆蓋到西部山區和農村。快遞下鄉進村,徹底“革命”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利用“價格低、送貨上門”優勢,近年來,電商發展呈幾何增長。
探索出路:
海南實體商圈
謀“線上線下”同時突圍
一方面,海口商圈間同質化嚴重,一些商鋪靠打“價格戰”爭奪客戶,成本遞增、利潤攤薄,部分傳統實體店業發展已“窮途末路”;另一方面,市場消費需求增長有限;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海南實體商業圈不會消失,但商業模式亟需創新和調整。
與電商相比,實體店存在租金、人工成本等壓力。那么,實體店與網店拼什么?海口東方廣場總經理羅火霖認為,一拼體驗性,二拼服務。傳統商場業態服務應創新升級,打造吃、喝、玩、樂、逛,購物體驗中心,形成實體購物服務附加值。
海口億圣和百貨市場部經理符嘉華介紹,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在這方面,蘇寧電器今年已推出了OTO商業模式,實行“線上比價,線下下單”。
差異化經營更是業內人士強調的重點。被聘為海口市政府招商顧問、參與海口騎樓等大型商業項目招商策劃的李宗蓮認為,政府在城市商業圈規劃上應注意引導,尋求商圈間差異化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同時,注重貼近性服務,主題店、社區店等在海口有待得到發展,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外,商場可進行直營品牌的建設和銷售模式轉變,線上線下結合。
可喜的是,目前,一些模式調整的想法,已開始注入到海口實體商業經營中。海口不少商城已著手實體店與網店的融合,增強了商場的體驗性。
“海南一些探索體驗式消費業態,包括:餐飲、休閑、運動、娛樂、影院等。如:精品酒店、國際影城、冰場、健身會館、KTV、美容美體、兒童游藝、博彩、演藝中心等。其中,成功的體驗式業態品牌包括:海底撈——文化+服務+增值+美食,美林假日酒店--精品酒店+沙龍+休閑咖啡,行知教育--生態農場+幼兒教育+興趣培訓。”李宗蓮表示,信息化消費時代,如何縮短網上購物與下線購物的商品價差,零售業實體店如何減少中間環節,回歸商品真實價值,讓老百姓感到物有所值,保持“線上線下同價”,成為實體店業的生命線。
如今,海口一商場提出了“逛商場也是一種旅行”,探索體驗消費,線上、線下結合。網購沖擊下的海口傳統實體店業從業者正謀“網”中突圍。
(南國都市報 記者 石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