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最早產生于1930年代的美國紐約。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大危機時期,一個名叫邁克爾•庫侖的美國人根據他幾十年食品經營經驗精確設計了低價策略,并首創商品品種別定價方法。他的超級市場平均毛利率只有9%,這遠遠低于當時美國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為了保證售價的低廉,超市須做到進貨價格的低廉,只有大量進貨才能壓低進價,邁克爾•庫侖就以連鎖的方式開設分號,建立起保證大量進貨的銷售系統。他甚至首創了自助式銷售方式,采取一次性集中結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50、60年代,超市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拓展。
1990年代末,超市傳入中國,它迅速地打敗了百貨、街頭小店,成為中國零售業態中的一個主流。當萬達與沃爾瑪結盟時,超市又迅速成為購物中心的標配。在很長一段時間,超市也的確能夠給購物中心帶來人流。一個未經證實的數據是,在萬達開設的購物中心中,沃爾瑪至少能每天給其帶來3萬的人流量。也正因此,超市的數量急劇增長。據預測,到2018年中國分別可以容納4801個超市賣場,超市賣場面積分別為4801萬平方米。
但現在,轉折點似乎又出現了。近年來,見諸報端的消息常常是超大型的賣場被頻頻關店,超市正在往購物中心化與社區超市方向發展。事實的確如此嗎?
RET睿意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曦認為,人均GDP水平與新型業態的出現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以西方零售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陳曦指出,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時候,百貨店會盛行;但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超級市場開始高速發展;當人均GDP進一步超過6000美元甚至突破8000美元時,便利店和網絡零售反而會超越超級市場成為主流。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13年中國人均GDP達到6767美元,從各省市數據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地區人均GDP早已超過1萬美元,對應的各種零售創新業態也發展得較為成熟。
這對中國超市的發展必然是一個挑戰。換言之,當一個開發商開發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的時候,他是否還應該為超市預留足夠的商業面積?開發商到底應該將重心放在哪類超市上?如果將超市以6000平方米作為節點來考察,你會發現,不同規模的超市其業績表現也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將小于6000平方米的超市進一步細分為500-999平方米、1000-2999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及以上,你又會發現,不同規模的超市在平效、人效和銷售業績上都有一些有趣的變化。
今天睿教授將為大家梳理梳理。
讓我們先看看德勤調研的83家超市樣本的經營情況。2013年超市及大型超市平均銷售額為105.5億元,年銷售增長率保持在6.0%,低于所有樣本企業9.8%的平均增幅。門店數量增長3.8%,而營業面積增長8.1%,說明平均單店面積有所上升。同時員工數量僅增長了3.8%,表明企業在人工費用高企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員工數量以求削減運營成本。在后面的門店分析中也將看到,超市和大型超市樣本店鋪的平均平效和人效都較去年有所提高。
人工費用仍然是超市和大型超市的第一大費用,其次為房租和水電。就增幅來看,這三項費用的漲幅均較去年大幅回落,反映企業在費用高企的情況下,縮減開支,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網絡零售業務
在超市和大型超市樣本企業中,57%的企業開展了網絡零售業務。平均年網絡銷售額為2464萬元,占總銷售額的0.2%,低于其他業態水平,可見網上零售還未給企業銷售帶來足夠的貢獻。
自有品牌
在超市和大型超市樣本企業中,78%企業經營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5.4%。
如果將超市以6000平方米為節點進一步拆分考察,睿教授發現,不同規模的超市其經營狀況也有很大的區別。
2013年大型超市樣本店鋪的平效和人效都有所提升,特別是人效,較去年增長了6.6%,顯示各門店在人工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單品銷售額持續下降,是由于銷售總額幾乎不變而單品數量增加,這也揭示出商品間競爭更加激烈。
2013年日均客單價為人民幣82.1元,與2012年(81.4元)相比沒有明顯變化。相比之下,2011和2012兩年日均客單價增幅均為13.0%以上,遠高于2013年的增幅。網絡銷售以及專業店等其他銷售渠道的銷售分流可能導致了客單價增長乏力。
由于大型超市門店營業面積跨度仍然較大,下面將按營業面積進一步細分為三類以增加可比性,分別為6000-9999平方米、10000-14999平方米和15000平方米及以上。
從表4.3可以看到,雖然大型超市總體銷售額與去年持平,但不同面積的店鋪表現不盡相同,其中面積在10000以上的兩組樣本店鋪銷售額均有所增長,而小面積門店(6000-9999平米)的銷售額則出現下滑,同比下降3.6%。另外,經營面積相對較小的超市的員工數量減幅更大,經營單品增長幅度更小,說明在市場不利的情況下,大型超市中面積相對較小的店鋪受到沖擊更大。
中等營業面積和大面積門店的單品銷售額均較去年下滑,其中大面積門店的下滑幅度最大,比去年降低6.8%。就三組超市2013年的單品銷售額比較,大面積門店的單品銷售額最高,而小面積門店最低。
與去年比較,大面積門店的日均客單價有所下降而中等面積的門店上升了4.5%。小面積門店日均客單價沒有明顯變化。
大面積門店的毛利率水平最高,增幅也最大。相比之下,小面積門店的毛利率水平最低,而中等面積門店的增幅最小。
超市經營情況(6000平米以下)
門店平均規模
2013年樣本超市店鋪銷售額增長2.6%,增幅高于大型超市。與大型超市相似,店鋪營業面積沒有明顯變化,但正式員工數量有所下降,平均每店減少三人。銷售額增幅高于營業面積和員工數量增幅,說明企業經營效率較去年有所提高。經營單品數量比去年增加1003種,與大型超市增量相近。
門店經營效率
由于銷售額較去年有所增長,2013年平效由降轉為略增。人效兩年連續增長,顯示店鋪在人工效率上持續提升。單品銷售額比去年有所增長,增幅1.4%。
門店日均客單價
2013年日均客單價為人民幣49.3元,比2012年提高7.6%,保持了與前兩年相似的增幅。
門店費用情況
超市樣本店鋪的房租、員工工資和水電費用均較去年有所上升,這三項費用的總和占銷售收入比率因此比去年增加了0.1個百分點(增幅3.0%)。漲幅最大的是員工工資為7.3%,考慮到員工數量平均下降了4%,可見人工費用增長主要是由于員工工資的上浮。就費用結構而言,由于員工費用的大幅上升,其在三項費用中的比率上升了近1個百分點。房租和水電費用占比都略有下降。
門店毛利率
超市平均毛利率水平為14.6%,略低于2012年的14.7%。店鋪毛利率差別較大,最低為7.1%,最高為30%。
如果以樣本店鋪平均銷售額來計算,毛利率最高和最低的門店的毛利額相差1763萬元。所有業態樣本店鋪的平均毛利率為16%,高于超市水平。
物流配送與周轉情況
樣本店的統一配送率平均為60%,略高于2012年。庫存周轉平均為28天,比2012年增加1天。
不同面積的超市對比
為了增加可比性,門店樣本按營業面積細分為三類:500-999平方米、1000-2999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及以上。
整體來看,三組超市的銷售額都有不同幅度增長,但營業面積沒有明顯變化,且員工數量均有下降,顯示各組在平效和人效方面都有提高。其中銷售額增速最大的是營業面積為500-999平米的店鋪,這組樣本位于四線城市的住宅區,其地域優勢有可能促進了銷售額的增長。
與上述銷售額、營業面積和員工數量的數據相符,三組樣本門店在平效和人效方面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營業面積為1000-2999的平效最高,而面積在3000平米以上的店鋪人效和單品銷售額最高。
如圖所示,在三組樣本門店中,大面積店鋪(≥3000平米)日均客單價最高,其次是營業面積為1000-2999,最后為小面積超市,日均客單價較2012年均有所增長。
面積為1000-2999平米的店鋪的毛利率水平最高,而面積在500-999平米的店鋪增幅最大。相比之下,面積在3000平米以上的店鋪毛利率水平最低,且較去年有微幅下降。
(來源:RET睿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