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以淘寶天貓為首的電商狂歡盛宴賺錢效應愈發厲害。24小時571億的交易額不僅震撼全球,也為國內經濟下滑、零售低迷的現狀打下強心劑。不過,也由于電商的增長太過強勁,最近一周,國內無論是傳統零售商業圈還是新興的電子商務圈,都在熱論著“實體店價值何在”、“實體店關店退租潮涌現”等話題。
不過,南都記者走訪發現,今年國內不少大型連鎖企業門店一早就擺脫了坐以待斃的困惑,同時采取各種形式來加入到這場零售商業分蛋糕的派對當中。雖然結果迥異,但有業內專家指出,“雙十一”對零售實體店最大的影響并不是銷售上的扼殺,而是提醒這些經營者們必須改變傳統的銷售思路,積極用電商的思維來武裝自己,為未來的商業之路開拓其他營銷渠道可能性,這才是擁抱新生代商業的唯一出路。
國內實體店積極擁抱網購節
今年,電商的“雙十一”節的確來勢兇猛,而且交易和話題兩旺,話題刷爆國內各大社交平臺。但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實體店銷售,同樣也迎來了“最好的時光”。據權威平臺發布,由超過100家連鎖企業參與的“中國購物節”、“蓮荷行動”得到國內消費者的極大支持,不少門店在這期間刷新自己的業績,讓業內人士感到非常驚訝。
例如國內知名企業銀泰百貨,據企業高層人員介紹,在雙十一期間集團舉辦的“中國購物節”六天促銷中營業額超過14億元,其中三家單店單天過億,超過700萬的客流。此外,銀泰網的銷售額也翻倍增長,移動端尤其引人注目,702%的增長率異常耀眼。此外,另一知名企業步步高在11月7日至11日也推出了全民購物狂歡節,利用超市、百貨、家電、網上商城等不同業態,以百萬現金券瘋狂送、“實體網店”送貨上門、線上線下同款同價PK、1億A PP紅包驚喜抽等主題活動來跟電商“搶食”,據相關負責人透露,為期5天的活動銷售額高達5.7億,同比增長300%……這些耀眼的數字,被認為是實體店反擊的正能量。
國內營銷專家、《新營銷》雜志副主編劉波濤認為,綜觀這次由實體店發起的中國購物節,與其說是實體店的反擊,不如說是實體店一起參與到雙十一這個中國購物節的大PA R T Y中。雙十一由阿里發起,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企業一同響應,成為了網購的一個大節日。雙十一的到來,對實體零售的影響極大,單個的商場已無法抵擋這股購物狂潮,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形成勢能,將部分網購用戶吸引到線下消費。不過線上的平臺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談判能力,例如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但實體店的購物節,各大商場之間有自我利益的考量,極易形成“聯而不合、合而不為”的局面,這值得引起發起者思考。不過,實體店的購物節在客觀上給了雙十一消費者更多購物渠道去選擇,讓雙十一購物節的概念越來越強化,這點功不可沒。
電商營銷思維應成為商業新常態
雖然參加這次國內大型購物節的深圳實體店并沒有公開發布相關的數據,但業內知情人士告訴南都記者,銷售額方面雖然沒有達到以前的峰值,但是比之前預想的要好很多,可以說是今年各大銷售季中最好的一次,提振了整個團隊的士氣。
在深圳零售商業市場,包括天虹商場、海雅百貨、歲寶百貨、太陽百貨等本地企業也參與到這場“抗擊”電商的行動當中。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天虹商場引入了智慧零售體系,對這次實體店分流電商銷售起到非常強大的作用。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促銷活動的最大賣點就是引入很多電商的手段來加強顧客的體驗感,例如線下門店支持微信支付刷卡,大概幾秒鐘就可以支付成功,這樣的好處就是緩解了門店的排隊壓力,又能將最核心的“黃金用戶”留在服務號內。同時,企業積極與騰訊展開深度合作,在微信內提供閃購買、品牌購等欄目,支持在線購物、在線支付等手段。而且在這次營銷戰中,連微信客服上的咨詢量都可以轉化為新的銷售額。
反觀本地另外一百貨龍頭企業茂業百貨,在今年的營銷大戰中顯然處于下風位置。有業內資深人士分析,綜觀茂業東門店和茂業華強北店,近期的促銷都是以打折為主。一方面營銷手段乏善可陳,除了折扣之外基本沒有太多的體驗項目,而且5折左右的折扣跟電商相比又缺乏吸引力,因此今年東門68小時不打烊活動的真實銷售數字差強人意;另一方面,舉行的這些折扣活動又大多建立在壓縮供應商盈利的基礎之上,因此許多供應商并沒有積極配合,或者敷衍了事。
有本地大型購物中心副總經理認為,今年雙十一節對國內實體店的觸動非常大。不僅是電商的巨大成長性讓很多企業看到零售商業燦爛的未來,而且對于各門店而言,積極擁抱電子網絡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讓電商思維成為商業新常態,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門店都要觸網,都要開展網絡采購、電子商務等業務,而是要求實體店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將電商營銷新思維引入到實體店業務當中,融合之后作為門店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以前可能只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經過這次雙十一的實踐,很多企業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戰斗經驗。
(來源:南方都市報 記者陳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