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3年華潤萬家收購Tesco宣布成立合資公司之后,2月8日,華潤萬家在廣州天河北門店舉行揭牌儀式,啟用全新紅色華潤萬家品牌標識,新標識的啟用意味著華潤萬家對Tesco的整合開啟新階段。
在揭牌現場,洪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未來將吸收雙方好的做法,采用新的系統,并充分發揮Tesco在商品管理系統、自有品牌、會員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華潤萬家和Tesco之間的融合并非簡單的1+1,華潤萬家將借此次融合的契機,推動一場企業轉型的“長征”之路。
在2014年行業持續低迷中,關店止損、收縮戰線成了不少零售企業的生存法則,而零售巨頭華潤萬家卻逆市擴張。全年共開業65家大賣場(不包含Ole、Vango等),開業14家蘇果,市場逐漸向三四線城市滲透。與此同時,華潤萬家自營門店總數達到4127家,全國自營門店實現銷售1040億元,進入31個省市自治區。毫無疑問,無論是從開店擴張速度、銷售規模還是門店數量,華潤萬家都是中國零售行業的巨無霸。從萬佳百貨、蘇果超市到天津家世界、江西洪客隆,直到今天的Tesco,并購已經成為了華潤萬家在擴張路上的常態,也是攻城略地的最快法門。在由華潤創業出資220億港元,持有合資公司80%的股份,Tesco占股20%后,未來華潤萬家仍然要面對如何整合的難題。
最大限度地發揮Tesco的優勢
在去年11月和12月,華潤萬家華南區及華北區門店與Tesco門店分別完成了銷售系統切換,雙方門店將實現商品、采購、庫存、財務等方面的對接。據華潤萬家資料顯示,2015年開始,Tesco在國內各家門店將陸續啟動更名程序,接下來,東北區、華東大區將陸續參照進行。
在前期整合過程中,曾有Tesco中高層人員流失的傳聞,對此華潤萬家首席人力官王憲亮表示,“在并購之初,交易沒有完成之前,華潤萬家就非常重視未來融合,尤其要關注一些崗位上的人員,所以我們做了非常徹底的盤點,然后進行了溝通。”王憲亮認為,之前Tesco作為外資企業對于員工的福利薪酬比華潤萬家高,而整合后,Tesco的員工收入可能會降低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實際上,Tesco相比華潤萬家并沒有特別好的獎勵機制,而員工在努力做出業績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比之前更高的收入。王憲亮表示,目前,Tesco的核心人員留用情況總體是滿意的,基于市場的變化、個人原因可能會導致一些人離職,未來隨著融合的逐漸深入,原Tesco的人才在華潤萬家會得到更大的發揮。
雖然如洪杰所述,Tesco在全球采購、商品管理系統、自有品牌、會員管理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被華潤萬家并購之前,Tesco在中國深陷虧損泥潭。按照洪杰的規劃,原Tesco門店將在3年后扭虧。前3個月為調整階段、4~30個月是扭虧階段,除了第三年要全面實現扭虧,其中的后6個月還將是全方位的整合階段。據悉,華潤萬家將采取由表及里、由外及內的融合方式。比如,與融合過程相伴,華潤萬家將引入Tesco先進的信息管理體系。經過數十年的經驗和技術沉淀,Tesco已經形成全球最為完善的信息系統——企業管理架構、部門設置、運營流程、財務核算都會對應在信息系統中。比如任何一件商品都可在系統中清晰地查詢到所處的位置。
守正管理咨詢創始人、國內著名連鎖經營咨詢顧問余杰奇介紹,Tesco在大數據運作方面的能力超行業平均水平。在上世紀70年代,大部分零售企業都還沒有這方面意識時,Tesco就已經開始了對客戶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分析目標顧客所喜愛的商品類型,并在DM上進行精準派送。
洪杰認為,華潤萬家與Tesco的合資,對華潤萬家零售業務有長遠能力的積累,這個價值是巨大的。“如果希望合資公司的核心能力打造成真正滿足轉型需求的新的企業,估計時間還是蠻長的,如果是短期減虧樂觀來說不需要三年,所以虧損不是一個問題,對我們比較大的挑戰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們能不能滿足新常態下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洪杰認為,過去如果說華潤萬家并購純粹是一個外延式的增長,對華潤萬家是純粹規模的疊加,那么這次跟Tesco的合并,帶來更多的是能力的嫁接,特別是核心的、零售管理機能等能力的嫁接。這與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也是Tesco對華潤萬家整個合資公司非常重要的價值。洪杰認為,Tesco的經營理念、經營技術、核心能力都能幫助華潤萬家實現轉型。所以這可能跟過去幾次并購有非常大的不同。
借助本地化優勢 從生鮮切入電商
2015年2月6日,華潤萬家電商平臺“e萬家”內測上線,面向華潤集團在深的員工開放。洪杰預計,如果一切順利,3月底,“e萬家”就會正式對外運營。
實際上,在電商領域,華潤萬家曾經是行業的先行者,早在十多年前,2004年11月,華潤旗下電商平臺萬家摩爾就率先上線,主要面向香港、澳門地區提供網上購物和生活服務,并于2009年擴展了中國內地及海外業務。但在2013年,萬家摩爾停止了經營。多年后,重啟電商業務,“e萬家”已經變成了后來者,洪杰表示,后發也有積蓄力量后的后發優勢。選擇在深圳上線,是因為深圳有60萬會員,包括供應鏈、物流配送體系、品牌都更為完善,洪杰認為,首先在深圳市場,這一線上業務會有獨特的差異化的競爭優勢。“e萬家”會從生鮮做起,同時結合華潤萬家的大賣場、社區店,以及網狀的直接配送體系。“我們研究了國外的一些模式,與‘e萬家’有類似性,我們認為‘e萬家’的模式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布局多渠道有很多種方式,在洪杰看來,目前對于華潤萬家來講,線下有1200多億元的營業額,數字化技術可以用來武裝線下業務,這是華潤萬家非常重要的驅動。“當然我們也不是照搬所有的品類都到線上去,我們會研究習慣到線上購物的顧客,他們喜歡哪些品類,我的哪些品類可以服務到他們。非完全照搬,這兩個業態也不是完全割裂的。”
“零售行業的不景氣將迎來業態、渠道、定位方面的變革。”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認為,規模實力強大、多業態、細分市場、貼近消費者需求是華潤萬家的優勢所在,而“e萬家”的電商崛起和三四線城市渠道下沉,是貼合消費者需求,進行業態和定位的轉變。
如今,身為多種業態優勢互補的零售行業領導者,華潤萬家旗下也已形成華潤萬家、蘇果、歡樂頌、華潤堂、Ole、blt、Vango、Voi_la!、VIVO采活、Pacific Coffee等多個著名品牌,在洪杰看來,多業態經營日益成為零售業發展的主流趨勢。零售企業從單純的超市業態經營進化到目前的連鎖專業店、購物中心、便利店等各種業態綜合發展的狀態。
對于華潤萬家的2015年,洪杰用開始長征來形容。過去的盈利模式將零售商的渠道優勢發揮到極致,而采購人員對商品、顧客的認知,洞察顧客需求的能力還比較低。這都是需要變革的,洪杰表示,變革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原來采購人員不懂商品,不懂品類規劃,不懂供應鏈,這些能力都需要建立起來。因此這種轉型、變革對行業,對企業及其員工,都是極具挑戰性的,轉型的路很長,要用長征來形容,畢竟過去比較舒服的日子已過了接近二十年。
(中國經營報 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