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又一批的KTV品牌隕落是傳統娛樂業態老化最明顯的痕跡。桌游吧、撕名牌等新興娛樂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由于經營模式不成熟、面對客群不夠穩定等因素,不菲投資后依然懸了一柄隨時斬斷財路的劍。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了四類新興娛樂業態的前世今生,尋找與商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娛樂項目投資的破冰點。
桌游吧:保持新鮮是關鍵
桌游的種類很多,有推理類、策略類、拍賣類、角色扮演類、談判類等,規則各異,而道具一般是以卡牌、棋子和骰子為主。2000年前后,桌游傳入中國,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被廣為接受。
大約在2011年,桌游吧如瘋草一般擠到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公寓一隅、商圈邊緣,甚至居民樓中都能看到桌游吧的招牌。不過,僅僅兩年時間,市面上80%的桌游吧都被迫關張,剩下兩成也處于苦苦支撐的狀態,僅有很小一部分能維持良好水準。
經營桌游吧的店主王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桌游市場剛剛興起時,玩一天只要15元錢,許多人為了嘗鮮都愿意過來試一試。但暑假結束后客流量一落千丈,只有周末稍微好一點。同質化競爭導致價格始終難以提高,飲料零食等附加產品也不好賣。依靠著良好的游戲體驗和老客戶的支持,王先生的店勉強撐過了桌游業的寒冬。
“我的桌游吧目前已經扭虧為盈了,因為這些年積攢了一些老客戶,對于老客戶有一定程度的優惠。每到節假日都會來我這聚一聚,也愿意把他們的朋友帶過來。我們也推出了團購,希望把桌游吧打造成聚會場所。”王先生說。
不過,小小的店鋪并不能賺到大錢,甚至達不到“小富即安”。“現在妻子懷孕了,喜悅的同時經濟負擔也在加重。現在的桌游市場我很清楚,黃金期已過,在走下坡路。不過‘知天易,逆天難’。”王先生坦言,自嘲般地念出了難挽蜀漢的諸葛亮的臺詞。
撕名牌:也許只是一陣風
以撕名牌為專營業務的店,目前在北京并不多見,不超過10家。在位置選擇上基本都是交通比較便利,但很少選擇核心商圈。與《奔跑吧兄弟》更加接近的場地設置是消費者更加青睞的,這就需要有更大的場地。若場地小,則需要在游戲規則上更加吸引人。除此之外,據撕名牌店主劉靜介紹,這種業態除了人員和場地費用,宣傳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撕名牌店的投入與其他娛樂業態相比門檻并不是很高。兩小時一場的翻臺率比較高,游戲性質更是限定人數多才能玩,加上整個行業的定價普遍比較高,最低100元/人/場,價格高的甚至接近300元/人/場。這意味著較高的回報率,但同時也意味著回頭客的幾率比較低。劉靜看來,這個行業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這種新興的娛樂業態通常只是流行一陣子,就像密室,現在北京大概有200多家,但是幾乎每個月都有停止營業的。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撕名牌這個娛樂業態雖然處于發展擴張期,將來會有更多資本涌入,但因為其受歡迎程度受節目熱度的制約,所以什么時候不再受歡迎是個未知數。劉靜表示,不清楚當這個節目熱度退卻了會是什么情況,也許熱度只能持續半年。因為4月第二季開始播,完結時間在6-7月,夏天大家更傾向于出去玩,而且這個游戲運動量大,會出很多汗,可能大家會反感這個游戲。
私人影院:靠資金支撐
目前,北京稍具規模的私人影院不超過50家。“私人”屬性注定了其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需要更強的體驗感,也意味著其較高的消費定位。能堅持運營下來的私人影院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選擇地理位置較遠的地區開店,降低成本和消費定位維持運營;另一種是選擇投入更多資金,選擇更為靠近核心商業區的地區開店,更加注重私人的體驗感以及多元化的消費方式。
現在私人影院已經不局限于觀影的體驗,而是具有更強社交功能和提供更加私人化的平臺。
與最早的私人影院相比,新型的私人影院更加注重“私人”體驗最大化。某知名院線品牌日前進軍北京市場,據了解,該品牌目前在全國15個城市都開設了私人影院。這意味著成熟的私人影院品牌已經進入北京市場。
對于不同的市場,該品牌有著不同的戰略調整。考慮到北京市場對“私人”體驗較高的需求,該品牌負責人介紹,北京店除了可以觀看院線同步的影片,喜歡拍微電影的愛好者可以選擇艾米為院線平臺,播放自己的作品,也可舉行小型明星見面會、電影主題沙龍、商務及生日聚會,并可結合電影主題點餐等。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私人影院領域的洗牌過程,較成熟的私人影院品牌進入市場會增加私人影院業態的競爭,功能趨勢上會與影院能提供的功能越來越趨同,但體驗更加私人定制。若想進入這個市場,就需要更加系統的運營、更大的資金投入、注入更多“私人”化體驗感的項目。這同時意味著更高的消費,消費人群更加高端化。未來市場有多大還需時間的考驗。
網咖:隨時到來的“緊箍咒”
網吧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997年,網吧在中國的大中城市悄然興起,無論是商業中心還是社區周邊,大大小小的網吧數不勝數。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營業執照的黑網吧,環境非常差,老舊的鼠標及鍵盤上沾滿煙灰、灰塵甚至是一些更惡心的東西,空氣中彌漫著令人掩鼻的氣味,孩子們的眼睛卻死盯著屏幕,絲毫不為所動。
“藍極速事件”成為網吧的轉折點。2002年6月16日,兩名少年因與“藍極速”網吧的服務員發生糾紛,惡意報復縱火致使25人死亡、12人不同程度受傷。該事件使得國家對網吧加大了監管力度,全國網吧行業開始走向連鎖化。經歷了黃金五年后,隨著家用機的普及,網吧逐漸走向衰落。
2014年11月,文化部、國家工商總局、公安部、工信部聯合發出通知,調整網吧行業管理政策,全面放開網吧審批并力推網吧行業轉型升級,念了十余年的“緊箍咒”終于解除了。通知解除了總量和布局要求,網吧內的電腦數量、營業面積、單機面積限制均被取消,并鼓勵多元化經營。
如今,年輕消費者追求體驗性和附加服務,轉型成網咖的小型網吧可謂應運而生。然而,體量小、收費高是網咖的弊端,缺乏創新的開店模式讓網咖陷入同質化發展格局,若不能提供個性化服務,網咖將面臨著難以盈利的困境。
(北京商報 記者 李鐸 肖鵬 趙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