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零售商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下稱馬莎)終于為它在中國的定位付出了代價。
3月2日,馬莎表示,計劃在2015年8月前關閉上海的5家門店。此舉令馬莎在上海僅剩下了兩家門店,南京西路旗艦店和金鐘廣場旗艦店。
馬莎關店,并不令人驚訝。自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這家英國最具代表性百貨商店的經營情況一直難如人意。去年4月,在法國投資日活動上,馬莎就曾透露出要放棄直營模式、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的意愿。市場上關于馬莎要關店、甚至撤出中國也早有傳聞。
不過,馬莎還不想徹底認輸。它聲稱將繼續對現有的旗艦店進行投資,其中南京路旗艦店將于今年秋季完成翻新,并有意在2015年到2016年間進入北京、廣州等中國一線城市,同時計劃繼續投資香港市場、并拓展澳門業務。
目前,總部位于倫敦的馬莎在中國擁有15家門店,其中上海7家,常州兩家,寧波、武漢、青島、江陰、溫州和蘇州各有1家。這些店面被分為旗艦店和衛星店兩種,除南京西路店和金鐘店外,其余門店都屬于衛星店。衛星店通常規模較小,銷售的服裝款式和食品區種類也更少些。
區別于英國本土的門店,馬莎在中國選擇以服裝為主打商品,輔以少量食品,并未引入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馬莎在其本土頗受歡迎、消費者忠誠度又高的商品。
更重要的是,在核心的服裝產品上,馬莎沿襲了英國消費者對質地和品牌的偏好,卻因款式老氣、顏色偏暗、尺寸偏大、價格偏高,遭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詬病。被貼上了老氣、沉悶標簽的馬莎,對活躍的年輕消費群體毫無吸引力。
這是致命的短板,近年來百貨業日趨低迷,唯有快時尚品牌發展迅速。被稱為百貨的馬莎其實并非典型的百貨業態,它擁有自營品牌,有快時尚格調的店面設計、也在效仿快時尚的經營模式、加快供應鏈反應速度,已經具備了快時尚的典型特征,卻被設計和定位絆住了腳。
馬莎也針對中國市場做過調整,建立本地團隊,推出了設計風格年輕化的服裝,根據中國消費者的身材和喜好、從全部商品種挑選進入中國門店的款式、用不同風格的品牌標識和視覺陳列區分不同系列的服裝,但這些改變消費者只能在旗艦店看到,最終削弱了調整的效果。到現在,提起ZARA、H&M、優衣庫,人們想到的是時尚、平價、性價比,提起馬莎,人們想到更多的依然是老氣和沉悶。
如果這種現狀不能得到徹底改變,馬莎最終還是會被中國市場淘汰。
(界面高級編輯 昝慧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