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走在各大商場隨處可見各類粉紅色的促銷牌,“三八婦女節”的促銷季已然來臨。然而在電商沖擊之下,實體零售業者的日子并不好過,面對電商的超低價格,實體店往往無力還擊,這些業者有些選擇與品牌商戶協商讓利“火拼”電商,有些則突出體驗式消費來差異化吸引客流,還有一些則選擇與電商合作“共分一杯羹”。
但令實體業者擔心的是,越來越的節慶促銷和與低價讓利后,讓其利潤越來越下滑,透支性促銷消費讓實體業者全年收益不平衡,這些都進一步導致傳統百貨業者大幅度業務調整甚至關店。
爭奪“她經濟”市場
在消費市場,女性一直是購物的主體人群,因此“女人節”這個節點必然是商家必爭之地。
一向嗅覺靈敏的電商提前就啟動了對“三八婦女節”促銷的計劃,搶占實體店市場份額。去年“三八”節期間,阿里巴巴聯合諸多商場和生活娛樂品牌,嘗試“手機淘寶生活節”,砸下重金請網友吃飯、K歌,今年淘寶則進行“三八節”的掃碼搶購。早在上個月,京東就推出“美妝正品險”,同時啟動“美妝蝴蝶節”促銷,以“超低折扣”、“超值滿減”、“爆品返場”等一系列促銷活動搶占市場。同日,蘇寧開啟“閨蜜節”,蘇寧美妝和蘇寧“紅孩子”齊上陣。1號店則上線“寵愛女人節”,從食品飲料、美容護理、廚衛等女性消費熱門領域下手,布局“女人節”。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的主要購物方式正逐漸由線下轉為線上,50%以上消費者都已將購物主戰場向網絡平臺轉移,約70%女性網購多于線下購物,63%女性至少每天上網瀏覽購物網站一次,67%女性網購比配偶多。
如此犀利的競爭之下,實體業者已然坐不住了。打折優惠是基本技巧,比如新世界打出了滿1000元送300元、部分飾品立減等促銷,置地廣場、百聯等則紛紛以折扣示人,還有商家打出購物滿一定金額免費停車等。記者走訪不少商場都看到各類“三八節”的五折優惠或立減活動。
有一些業者則選擇突出體驗式消費來吸引客源,比如太平洋百貨麾下數家門店正在升級,增加餐飲業態以導入客流。
另有一些業者則選擇與電商合作。田小姐作為大悅城的推廣部總監助理,這幾天正忙于商場“三八節”促銷,其透露,大悅城也采取滿一定金額進行返利的模式,但其是與電商合作返利,因為其希望通過電商平臺和電子支付導入更多消費者。同樣地,銀泰系也是一直保持與阿里系的O2O合作來增加實體店消費者。
實體業者的尷尬
盡管實體零售業者采取了多種方式促銷,然而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令實體業者越來越陷入尷尬境地。
“不少消費者最敏感的因素依舊是價格,但是與電商相比,我們實體店的折扣力度明顯小,即便是五折優惠,價格還是會比網購貴,因為我們的成本高,畢竟我們的租金、人工等無法避免,一件衣服的實體店售價通常是成本價翻十倍,即使是五折也是五倍成本價,實體店價格比起網購可能僅有二至三倍成本價還是高了很多。”一位在百聯系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透露。
一位服飾品牌商坦言,其在網絡平臺和實體店都有生意,比起實體店需要收取租金和扣點,其更愿意在網絡平臺銷售,盡管網店也需要不少廣告和排名營銷成本,但其出貨量巨大,薄利多銷。
此種狀況下,更多類似“三八節”的節慶促銷反而增加了實體業者的壓力。
“因為我們的價格要走低,成本卻難以分攤,品牌商越來越愿意和電商合作,我們的客人也有流失。最令人難受的當屬消費透支問題,因為人的消費能力在一段時間內是有限的,一旦被某個節日點消耗過度,則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減少甚至沒有了消費需求,尤其是非剛性需求,會非常明顯下降。那么我們實體店的全年收益會非常不平衡,而且我們也不可能全年天天都促銷。”太平洋百貨以為內部人員透露。
如此窘局之下,給實體業者帶來的長期挑戰是業態調整,比如太平洋百貨引入餐飲來拉動人氣、353廣場調整為悅薈,萬達則進行了“去服飾化”整改。
部分難以支撐的實體業者甚至關店止損。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型連鎖百貨2014年以來已經和明確將要關店的數量達到38家,其中,關店數量最多的百貨品牌為百盛百貨、馬莎百貨,各為5家;其次為伊藤洋華堂,關店數量為4家,而王府井百貨、中都百貨、NOVO百貨、寶萊百貨,尚泰百貨等百貨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均有關店現象出現。
(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