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黃若,被業界稱為“黃藥師”,是中國連鎖零售和電商骨灰級領軍人物。在永輝超市2015年度戰略年會中,他受邀出席,并作為演講嘉賓發表題為“電商發展和實體零售的啟發”的演講。以下是其演講內容摘要:
首先,他表示特別高興能夠參加永輝的會議,因為自己是福建漳州人,但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常年在外,現在回到福建,就像是回到家的感覺;而且與大家一樣,自己曾經也從事超市線下零售,相信跟大家會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可以聊。
在他看來,過去十年,中國電商的發展速度很快,從無到有,電商零售規模從1億元增加到22000億,目前占中國社會零售總額的1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中國電商呈現出:電子商務從C2C逐漸走到B2C;市場形成三個梯隊;電商由互聯網公司主導;買賣模式電商持續虧損;平臺模式一騎絕塵;電商領域迅速向移動端遷移等特點。
對比美國與中國電子商務的差距
對比目前美國銷售額最大的十家電子商務企業及中國電商十大龍頭企業,他分析道,美國銷售額最大的十家電子商務企業中只有一家是互聯網公司,而中國,只有一家來自于實體零售。從兩國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這既可以說是我們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機會。
出現這種情況,他分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在過去十年,中國地面零售的成長空間仍然存在,絕大部分的中國零售都沒有被逼到角落上,各企業會不自覺地選擇一種最熟悉最擅長的領域去發展,沒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美國在這個時候的零售行業已經很成熟了,其必須努力尋求突破。第二個原因在于,電子商務需要互聯網技術,而在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人才的成長方面,中國要比美國大概晚6至8年。
分析平臺模式與買賣模式的異同
“在平臺模式中,商家的陣亡率很高”。對于平臺模式潛在的問題,黃若表示,一個平臺每年要淘汰很多賣家,每年要有足夠的新的商家補充進來,才能維持平臺的持續發展;平臺模式將成本社會化,在平臺模式下,利潤的多少與銷售平臺沒有直接的關系;另外,平臺模式也讓顧客的購物體驗不穩定。
“零售業的盈利途徑主要是靠毛利率、差價及費用控制”。對于線下的買賣模式,黃若表示,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零售,有一個非常深的體會,就是虧損超過3%,是沒有辦法盈利的,在低于3%的范圍內是可以通過管理、優化供應鏈、促銷等手段調節的。
他將實體零售的成本組合按照三個三分之一來劃分,他認為,房租占三分之一;人工成本占三分之一;折舊、損耗等辦公費用占三分之一。而電商的費用完全不同,電商的錢幾乎都是花在投百度關鍵字、地鐵廣告等廣告費用上。
對于傳統企業網絡經營的建議
黃若說,一家執行力不強的線下企業很難脫穎而出,線下零售一定要強調執行力。其原因是基于線下門店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線下門店的覆蓋都跨區域、跨城市、跨省份,所以必須具備強有力的執行,否則很難生存。“但不得不承認,現在做互聯網,最重要的還是創新”。他指出,因為現在大家面對的是一個相對新穎的行業,面對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在今天這個時代,雖然不能否定執行力的作用,但是在互聯網階段,執行力一定不是決定其成敗的第一要素。
對于線下零售做電商,他給出的建議是,先不要談優化、供應鏈轉變等,要讓其先活下來,就像新出生的小孩,要讓小孩先斷奶、先能走路、上幼兒園……傳統企業做電子商務,一定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互聯網時代的價值構成
在農業時代最有價值的是土地;在工業時代最有價值的是油田、廠房、設備及專利;但在信息時代,這是一個以人為載體的銷售時代,擁有在互聯網把控用戶的能力,就擁有超常的企業價值。現如今,人們對價值判斷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線下零售時代,基本上是以商品為載體,在互聯網時代,是以人為載體。
最后,他也對永輝表示祝福,并為永輝在探討走向電商,走向互聯網的過程中給出其建議,他說:“這是信息時代,它給予了人們對商業價值全新的定義,希望永輝在電商發展中注意以人為載體”。
(來源:永輝官方微信“永輝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