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務部主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組織起草的《購物中心等級劃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本月低調實施。對于這項商家《規范》,成都的各大購物中心又會有怎么樣的反應呢?記者調查后發現,成都的購物中心對此《規范》反應不一,有的積極響應,有的則按兵不動,而業界和消費者則普遍認為這一《規范》可能不會給行業帶來太大的影響。
購物中心反應
《規范》提供了基礎參考標準
成都的在建購物中心面積位居世界第二,今年又將有不少“高大上”的購物中心開門營業,成都大悅城就是其中之一。對于這個未來有可能要申報的《規范》,成都大悅城展示出了中糧置地強大的自信和底氣。“在購物中心行業相關評價規范空白的情況下,《規范》的出臺的確是各購物中心自我評價的一個基礎參考標準。”大悅城相關人士分析認為,修煉好自身內功,不斷提升服務,在基礎標準達標的基礎上,不斷與消費者的意愿高度結合,才會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例如成都大悅城定位于公園主題,立志于打造不僅限于賣場的‘都市第三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在《規范》中提出的標準達標的基礎上,還能夠提供創新的、消費者導向和人性化導向的特色服務。”
如果說在建購物中心談論這一《規范》還為時尚早的話,那么已經開門營業的購物中心關注此事就正當時。2013年6月就已開業的銀石廣場,建筑面積達到24000平方米,完全符合《規范》中提到的申報條件:連續經營一年以上、建筑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所以,在接到《規范》后,銀石廣場也準備申請等級評定。“不去迎合市場,只會被市場淘汰,有國家牽頭規范市場是我們商家的福利。”銀石廣場市場部經理于占坤介紹說:“我們十分支持商務部的這一評定規范,因為只有高要求才能讓市場更規范、企業更成熟,可以督促購物中心經營者提高自身要求,完善經營理念,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夠協助消費者選擇商家。”而對于《規范》會不會導致購物中心雷同化的問題,于經理表示,國家出臺的《規范》是廣義的評判標準,并不影響購物中心自身業態特點,不會產生雷同化。
不過,與大悅城和銀石廣場的明確表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都其他多家購物中心對《規范》的實施并不感冒。有的購物中心表示“毫不知情”,而有的則表示“很敏感”,并不愿更多回應。
行業專家解讀
《規范》的可操作性不強
“其實商務部早在2009年就針對零售行業中的百貨賣場制定了分等定級標準,并評出了第一批金鼎百貨店,這次再針對購物中心出臺的《規范》,或許又要步百貨店評級不了了之的后塵。”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看來,首先,《規范》本身的分類標準就有爭議,特別是引進的“奧特萊斯型”,很難明確這個類型劃分的標準是什么。其次,這個分類對于購物中心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行業和市場不一定會認可這一標準,因此,《規范》的可操作性不強,很難刺激購物中心的申報積極性。
消費者熱議
購物中心差異化最重要
《規范》的出臺,給予了購物中心經營者較為清晰的標準要求,對于提高購物中心整體運營水平有著指導作用。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規范》的實施又會帶來什么影響呢?“誠然,一個購物中心若能評上金鼎級,會對我們這些消費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市民王女士說,“但是真正能夠留住我們的,還是購物中心自身的業態特點和星級的服務水準,比如經營理念、品牌定位、購物體驗、配套設施、差異化風格和高水準的售前售后服務等等。”
(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