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超市琴橋店今日將停業》后續
昨天,家樂福超市琴橋店正式停業。停業的背后,雖有門店選址和業主原因,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寧波超市業整體低迷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大賣場的飽和,以及電商對傳統超市行業的沖擊,超市大賣場正告別高速增長時期。最近幾年,新一佳、物美、易買得、暢購等多個超市大賣場先后退出了寧波市場。
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業沖擊加劇的當下,傳統超市業究竟出路何在?
現象>>>
超市業績下滑 多個品牌先后退市
多年來,消費能力強勁的寧波一直是零售連鎖巨頭青睞的投資熱土,沃爾瑪、家樂福、歐尚、麥德龍、華潤、樂購、大潤發等大牌紛至沓來,都把寧波當做華東地區的重點發展區域,開出不止一家門店。但最近幾年,超市業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雖然擴張開店還在繼續,但在經濟疲軟、網購沖擊、競爭加劇等因素沖擊下,甬城超市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來自寧波市貿易局的監測數據顯示,寧波超市業在2012、2013年已經連續2年呈現低迷態勢,其中2013年全年寧波9家連鎖超市共實現零售額90.8億元,同比下降3.3%。甚至在傳統超市業“躺著都賺錢”的春節黃金周,寧波超市業的表現依然慘淡。馬年春節黃金周,甬城超市的生意像中國股市般“跌跌不休”:全市8家重點超市累計實現銷售額2.8億元,同比下降了13.8%(只有麥德龍、樂購業績同比增長)。
早在幾年前,超市業態的頹勢已現端倪,近年來多個超市品牌敗走寧波:
2007年6月,物美超市難以支撐持續的虧損,宣布停止營業,成為首家退出寧波市場的連鎖超市品牌。
2011年9月,在寧波經營10多年的新一佳超市突然停業,之后沒有再次開出新的門店,成為退出寧波市場的第二個連鎖超市品牌。
2012年2月,韓國連鎖超市品牌易買得在江東興寧路上的寧波唯一門店易主,被福建連鎖超市巨頭新華都接手。
2013年7月,位于江東濱江商業廣場的暢購超市停業,這家來自上海的連鎖超市成為第四家退出寧波市場的超市品牌。
放眼全國市場,去年以來,沃爾瑪、樂購等連鎖巨頭關閉門店的消息不斷,也讓超市業備感寒意。
原因>>>
創新乏力 與網店商品同質化嚴重
“目前和網上市場熱銷產品重合度最高的就是超市業,因此網購對超市的沖擊最大。”寧波市貿易局流通業發展處有關負責人認為,作為超市主要業態的大賣場正面臨發展拐點,位于城市核心商圈的大賣場雖然貨品齊全、價格低廉,但同質化嚴重,租金人工等成本不斷上升,毛利不斷降低。
“以前我們家每周必定要去一次大賣場,一次花上幾百元,吃的穿的用的一次性采購完成,但現在我可能幾個月也不去一次。”市民胡女士自己也是零售業內人士,她告訴記者,現在她除了偶爾去超市買菜和一些急需的小件日用品,其他大頭日常所需都在網上采購,對她這樣的白領來說,網購不費時間而且價格便宜,也不用大包小包搬回家。
有數據顯示,國內超市大賣場的百貨部門業績占比從15年前的40%~45%,現在已經降低到30%以下,大的類別如家居、運動用品、文具、電器等都呈現大幅衰退的態勢,被專業連鎖店或網上市場所蠶食,但是卻沒有新的商品族群導入,這也是造成超市大賣場業績與毛利逐步下降的一個原因。
出路>>>
尋找差異化發展或渠道下沉
面對市場倒逼,越來越多的超市開始創新突圍,尋求差異化發展。
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專注做專業客戶市場的麥德龍超市成為了兩家實現增長的超市之一,麥德龍的法寶是專注走挖掘企事業單位客戶資源的差異化之路。麥德龍超市生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超市針對企事業食堂采購客戶專門制作了一份菜譜,除了推薦可供一周選擇不重復的菜譜,還包括菜肴的具體做法、配料表、分類原料采購量和采購價格等,讓采購員的工作更輕松,預算也更精準。
本土超市品牌三江近年來也在探索創新之路,去年在江北來福士廣場出現了三江的精品超市,與其他門店相比,精品超市在賣場形象和商品設置上,更迎合了潮流和年輕人的口味,此外,經營多年的三江超市網提供同城配送業務,也成為其線上渠道的很好補充。
大賣場的高增長持續乏力,企業必然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在浙江萬里學院副教授郭鑒看來,尋找差異化是超市業創新突圍的關鍵。其次,貼近社區的小店模式也是一條出路。服務便捷的便利店、社區超市更靈活便利,未來仍有強大生命力。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來自市貿易局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市3家連鎖便利店實現了零售額0.74億元,同比增長14.8%,增幅遠遠高于大賣場。
此外,渠道下沉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在三四線市場,超市大賣場仍有潛力,而不少外資超市都在進行渠道轉移,向三四線市場甚至是農村市場發力。
(東南商報 記者 孫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