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劍指城市奧特萊斯
核心提示:4月11日,丹尼斯官方向本報確認,該公司旗下7天地下轄的8萬平方米物業,正在改造為“城市奧特萊斯(以下簡稱奧萊)”,并有望在今年6月拿出首期項目。這將是河南第二次出現奧萊。當然,在杉井奧萊完工前搶先“卡位”,清晰詮釋了丹尼斯的態度:不希望苦心經營的“河南防線”存有裂口。但在傳統市場“池水露底”的新生態下,考驗丹尼斯的不僅是在新業態的補位效率,更是其由“大房東轉型平臺商”的思維變革力、駕馭力和真實態度。
丹尼斯殺向城市奧萊“卡位”杉井動機明確
一切悄然而迅速。
4月11日,一張“奧萊天地”的大海報,遮住了丹尼斯5天地(7天地下轄物業之一)入口。如果不是這里封場停業,或無人留意丹尼斯正在醞釀的新動作。
有意思的是,開發奧萊,在國內任何城市、任何時段,似乎都該是熱鬧話題。更何況,它在河南市場缺位。反倒是5天地的“變陣”聲勢,與這家本土零售霸主的聲望,與商企一貫營銷套路格格不入。
丹尼斯究竟想做什么?
“4+5天地下轄8萬平方米的物業,正在向‘城市奧萊’業態改造。”丹尼斯·奧萊天地招商部負責人盧偉解釋,這是該公司在去年9月所做的決定。其計劃在今年6月份,由4天地推出首期奧萊項目。而當日,恰好是4天地簽約商戶的首個進場裝修日。
奧特萊斯源于美國,作為一種傳統零售業態入華已13載。簡單理解,這是個高級尾貨大型購物中心,名牌+折扣構成了它的基本業態要素。
在全球市場上,奧特萊斯的主流呈現方式為遠郊奧萊與城市奧萊兩種。遠郊奧萊,以上海青浦、京津佛羅倫薩為典型。去年剛剛簽約進駐鄭州中牟縣的杉井奧萊,也是其一;而城市奧萊,則以沈陽興隆奧萊、南京金鷹奧萊為典型。當然,曾在鄭州只有曇花一現的康城·奧萊,也應屬這種類型。
2012年9月,由寶龍置地投資的康城·奧萊開張不足兩年,歇了。此前,該店空鋪率之高、品牌結構之雜、商品內容之缺,留給市場對“中原首家奧萊”足夠的壞印象。時至今日,奧特萊斯留給河南的只有譏諷。
那么,丹尼斯能拿出什么?更何況,它與倒下的康城·奧萊相距不足2公里。
“丹尼斯的主業是零售,不是地產。我們有4000多個供應商,300萬個會員。”盧偉的解釋,既為區別與前者的投資動機,也是表達丹尼斯作為零售霸主對市場的號召力。
依其邏輯,與丹尼斯在全省20家百貨店合作的品牌商,奧特萊斯項目為它們找到了尾貨出口。于是,該項目將被嵌入300個品牌,并對市場提供商品折扣。
丹尼斯奧萊與正在建設中的杉井奧萊有何區別?
丹尼斯官方對此僅表述為,區位與服務功能的差異。“依托于鄭州市,提供近距離的大型折扣購物中心。當然,也將充分利用鄭東新區的高鐵、地鐵、臨近高速口優勢,就此吸引全省客源。”
從丹尼斯的表述上不難看出,它與杉井奧萊在經營內容、目標客源上根本沒區別。不妨猜測,它是利用其既有物業,希冀在杉井奧萊完工前完成卡位。
就如,丹尼斯是在去年9月決定切入奧萊,而杉井奧萊的奠基時間則是在此前的8月。這會不會太過巧合?
毋庸置疑,在商業競爭市場上,時間效率對品牌招商、商家在市場的首位度,是關鍵性競爭籌碼。
某品牌商提醒道,奧特萊斯這種尾貨“下水道”,決定了它的數量絕不可與傳統百貨或超市等其他業態相提并論。“鄭州這種消費力的城市,有一個奧萊‘試水’就夠了。誰還能為了撐住奧萊店天天甩貨?豈不是品牌‘作死’的節奏?”
7天地“變形”的背后是丹尼斯增長承壓
奧萊在河南市場的缺位,無疑是“后進者”的催化劑。但對丹尼斯而言,或有潛藏于心的根本訴求:老大苦心經營的“河南防線”容不得裂口。
因為不同于大商、王府井等寡頭10余年縱橫四海、跑馬圈地,丹尼斯選擇了“區域為王”戰略。在河南,全業態、全品類、全客層是它的核心戰術,橫貫購物中心、百貨、超市、便利店以及商業地產。
尤其在當前,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網購消費空前活躍、“三公”消費剎車等種種趨勢,無不印證丹尼斯旗下各業態協同“混凝土戰術”獲勝。
但這并不意味著丹尼斯“橫向通吃”的邏輯無懈可擊。就如,改造前的4天地、5天地,是丹尼斯試水家居零售業的載體,以建材、家具、家居為主項。豈料,地產業歷經數年來N次限購調控,關聯行業必受沖擊。即便自有物業存有優勢,“行業新秀”丹尼斯仍舊未經得起風浪。
“4天地、5天地改造前經營虧損,是大概率。”某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受某種非正常市場力量影響,丹尼斯提前啟動7天地開業。但也可以說,丹尼斯涉足家居零售,是為7天地“補天窗”。
7天地“變陣”的因果關系或為復雜,但從宏觀角度看,消費市場生態氣候的驟變對丹尼斯全體系形成耗殺之勢,才更真實、具體。
如在上年,全國百貨業集體進入下滑通道。在京津冀、長三角、四川,不乏百盛、瑪莎、勸業場、太平洋撤場。而除租金、人工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外,品牌商取消開店計劃,很多鞋服類供應商庫存量穩居60%的高位,這些都是市場下行的清晰信號。
某男裝品牌商河南省代透露,部分男裝品牌已不是庫存的問題,而是關乎市場生死。
“品牌商庫存承壓、自家‘空地’(4、5天地)需盤活、消費市場需求正在變軌”,倒逼以傳統業態套路見長的丹尼斯需破解新的利潤增長點方可疏困。
而此時,杉井奧萊的出現,則意味著這一“假想敵”很可能由新興業態撕開“防線”缺口。更重要的是,它或為丹尼斯送來了一個極好的題材。
“在傳統零售陣營中,只有超大型購物中心、便利店、奧特萊斯三種業態,仍舊保持業績增長。”盧偉的話印證了這種猜測。
由此,梳理丹尼斯涉水城市奧萊整條邏輯鏈:傳統消費市場疲軟、供應商庫存加大,是環境因素;4、5天地的“空盤”,是條件因素;杉井奧萊等掀起河南新一輪奧萊投資熱,是刺激因素。
從表象看,三項因素的綜合作用力,是推動“高大上+豪精尖”的丹尼斯百貨拓展業態結構,但其實,它是在“自我修復”吸引客流的姿態,乃至是試探新型的盈利模式。
“傳統商企與電商的本質是一樣,都是通過向品牌商輸出流量變現(客流)獲利。未來,丹尼斯會由房東角色全速向平臺商轉型,改變既有的聯營模式將是主攻方向。”丹尼斯百貨事業部部長薄濤在今年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已清晰詮釋了該公司的變局方向。
鄭州能容幾家奧萊丹尼斯面臨考驗
河南正在開啟一輪奧萊投資熱,并且前所未有。
除前文提到的杉井奧萊外,鄭州至少還有四五家投資商正在運籌他們的鴻篇巨制。如經濟技術開發區世貿·奧特萊斯、航空港區裕鴻世界港、惠濟區天河商業奧特萊斯綜合體項目、二七區的新田城·洞林湖。最具震撼力的,當數登封市在去年8月公布的芭蕾雨·奧特萊斯規劃案,6000畝起步,商業物業面積103萬平方米,相當于10個金博大城。
有意思的是,反觀奧萊的發源地美國,最大的Wood-bury Commons Outlets面積不超過8萬平方米,而且,還是在歷經幾十年共5期的擴建后所得出的最終結果。
那么問題來了,貨從哪里來?
而兩年前,業界對“康城·奧萊之死”的結論是,雜亂的物業產權、差強人意的品牌結構、極不穩定的貨源供應,決定了它從出生那一刻就是“標題黨”。
足見,貨源供應是決定奧萊生死的第一道屏障。而在2008年~2012年,伴隨全國奧萊投資熱的并生現象,是奧萊速死潮。
“有些奧萊項目為了吸引消費者,只能自己去購買GU-CCI等品牌來充門面。”RET睿意德執行董事張家鵬稱,貨源的明顯缺乏,導致部分奧特萊斯不得不走上“作假”的道路,最后淪落為雜牌貨的存貨處理場。
事實上,面對奧特萊斯這種非常專業的零售業態,也極為考驗丹尼斯的駕馭能力。
一家已簽約進場的供應商稱,期待丹尼斯對奧萊項目拿出真實的態度,做出一些“犧牲”,引入國際一線奢侈品入場。
“丹尼斯雖擁有4000多個供應商,有市場份額對品牌商占有相對優勢,但國際一線大牌卻未必這么看。”省內某商業咨詢管理公司負責人認為,國際一線大牌視河南等內陸省份市場為“魚肉”,要以正價商品標榜品牌尊貴。而在經濟發達省份,卻因出境消費狂熱、灰色代購系統發達,導致其門店交易量下降,反而需要集合國內庫存挽留顧客或拼贏業績指標。
貨源問題是生死線,客源問題同樣是奧特萊斯落地的瓶頸。客源與貨源的正向成長關系,在奧特萊斯業態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如國內某零售集團高管向記者透露,兩年前,該公司曾對某省會城市周邊開發奧萊項目進行推算。其結果是,如不獲得政策補貼或開發住宅產品,純郊區奧萊項目的投資運營收益結果是負數。“距主城區20公里外,即決定了這種項目從周一至周四都是缺客期。即便是周末,僅靠多幾家特色餐廳或游樂場,并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相較前者,丹尼斯選擇了“城市奧萊”的題材,利用4、5天地項目落座主城區似乎是幸運的。但新的問題來了,當一家常年超級折扣的購物中心距離同集團旗下兩家主力百貨店(人民店、花園店)5公里,這會使它發生體系內“自殘”嗎?
“在‘互聯網+’持續滲透零售業,做何種業態、玩什么商品內容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傳統零售商如何破解客源老齡化。”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稱,根據該公司調查,泛90后人口規模占總比例的17%,2.3億人,2012年他們對全國消費貢獻是15%,到2020年銷售貢獻會達到35%。
正因如此,嚴旋認為,傳統零售商寄望于將奧特萊斯做成“引流器”,為其持續培養出忠實的客源,那就必須認知他們的購物特點。“你的項目是不是足夠好玩、有趣,是不是能契合他們的需求標簽,這關系到市場存在的價值。”
奧特萊斯
其英文OUTLETS的中文直譯。其真實原意是,“出口、出路、下水道”。在零售商業中,它專指由銷售名牌過季、下架、斷碼商品的商店組成的購物中心,也被稱為“品牌直銷購物中心”。奧特萊斯最早就是“工廠直銷店”專門處理工廠尾貨。后來逐漸匯集,慢慢形成類似ShoppingMall的大型奧特萊斯購物中心,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零售業態。這一業態吸引顧客有三樣法寶:馳名世界的品牌、難以想象的低價、方便舒適的氛圍。
(大河報 記者楊霄 李文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