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4年度行業發展狀況調查”日前結束,“2014中國連鎖百強”及相關榜單同時發布,國內最大的家電及消費電子零售企業國美電器以1435億元的銷售規模、1698家的門店總數,位居百強榜首,而蘇寧云商、華潤萬家、康成投資和沃爾瑪分別占據第二位到第五位。
調查顯示,2014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同比增長5.1%。門店總數達到10.7萬余家,同比增長4.2%。百強企業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4月22日采訪獲悉,在電商沖擊和成本高企之下,2014年不少實體零售店都采取了關店止損的策略,多方原因讓零售業者不堪重負。本次榜單也指出,零售業的銷售、門店增幅雙現新低,甚至就業人數首次負增長。
實體零售人的銷售額苦惱
“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謹慎開店,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瘋狂擴張,租金和人工成本過高,而毛利卻在降低。”從事零售業多年的沈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獲悉,2014年卜蜂蓮花、華潤系、沃爾瑪等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關店和門店調整,這些業者對于門店調整的想法非常一致,大多是因為部分門店的銷售額不佳,巨大成本之下難以負荷,于是關店止損。
百強榜單顯示,2010年以來,連鎖百強銷售增幅持續回落,2010年~2014年銷售增長分別為21%、12%、10.8%、9.9%和5.1%。2014年成為百強榜單統計以來銷售增幅最低的一年。
2014年,百強企業門店數增長4.2%,其中23家企業關店數超過新開店鋪數,7家企業店鋪數與上年持平。2014年,百強企業正式用工人數比2013年下降0.3%,減少用工的企業數已超過增加用工的企業數。
相對而言,超市、便利店好于百貨。2014年,47家以百貨為主營業態的企業銷售增長2.7%,銷售在各業態中最低。以經營超市為主的快消品百強企業銷售增長6.5%,門店增長5.0%,分別高于百強平均增幅1.4%和0.8%。
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銷售增幅較快,全國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長7.8%。從有可比數據的便利店企業來看,企業銷售額增長17.7%,高于百強銷售增長12.6%,銷售增幅在各業態中最高。
記者觀察發現,或許正是因為小型便利店業態的狀況相對較好,因此不少業者開始涉足這類小店業態,比如家樂福在上海試水第一家便利店,而卜蜂蓮花也低調開設了第一家小型便利店。
此外,在百強企業中,外資企業銷售額增長4.7%,門店增長13.9%(主要是快餐、便利店、專業店門店增長);內資企業銷售額增長5.2%,門店增長2.9%。外資百貨銷售同比下降3.8%,門店數量同比下降1.0%。內資百貨銷售額增長3.0%,門店增長10.2%。
快消品連鎖百強企業中,外資企業銷售增長為4.2%,門店增長為16.8%,內資企業銷售增長為7.5%,門店增長為4.4%。
成本壓力依然大
2014年,有30家百強企業的銷售和23家企業的門店出現負增長。但同時,百強企業中還有31家企業的銷售增幅和26家企業的門店增幅達到兩位數。企業通過調整發展策略,優化管理,加大創新力度,依然可以實現較好的經營業績。
2014年.百強企業平均毛利率為16.4%,略高于2013年0.2%。凈利率平均為2.08%,低于2013年0.03%。
仔細分析可見,高成本是導致利潤下滑的主因之一。
2014年,百強企業房租支出增長10.0%,人工成本增長9.2%,分別比2013年的11%和18%下降1.0和8.8個百分點。雖然增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房租和人工成本的上漲對企業的經營壓力依然很大。
近期,國務院關于工商用電同價和下調電價的政策,對企業降低用電成本是一個利好。同時,隨著開店量下降,商業地產供需關系的變化也有望帶動房租進一步下行。作為吸納就業大戶,國家出臺的相關鼓勵就業的政策也會影響到連鎖業的發展。
移動銷售快速增長
2014年,百強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和多渠道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開展網絡零售的75家百強企業中,超過半數的企業采用自建平臺,而采用自建平臺和入駐第三方平臺相結合方式的企業與僅在第三方平臺建店的企業數量基本相當。
開展網絡零售的百強企業線上銷售增幅較大,同比增長近5倍,但占企業銷售的比例依然很低。從有數據的百強企業來看,31.4%的企業網絡銷售不足1000萬,31.4%的企業在1000萬到5000萬之間,23.5%的企業在5000萬到3億,3億以上的企業占13.7%。
移動端在2014年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移動銷售占網上銷售的比例迅速上升。在提供數據的百強企業中,移動端銷售占比達到30%以上的為17%,介于10%~30%的占50%,低于10%的占33%。
為落實多渠道戰略,一些企業還開通了門店自提業務,并在門店提供免費WIFI服務。從樣本門店數據看,有23%的門店提供自提服務,40%的門店提供免費WiFi。
2014年是連鎖業轉型的一年,企業經受了多方面的挑戰。連鎖企業普遍認識到,必須以提升顧客價值、改善消費者體驗為出發點,通過多渠道的融合,以商品管理、供應鏈管理及渠道無縫對接為重點,真正實現從規模向效率轉變,從外延向內涵轉變。
(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