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中百集團仍未擺脫消費疲軟的壓力,公司最新公布的2014年年報顯示,期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僅為7272.0萬元,同比下滑52.65%。
在這種局面下,中百集團正在從毛利的調整方面尋找突破口。4月21日,在中百集團2014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公司董事長劉聰指出,到目前為止,公司在提升毛利率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跟同行合作,進行聯合采購以降低成本。
此番中百集團的合作方正是公司第二大股東永輝超市,劉聰透露,2014年,公司已與永輝超市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去年,公司已與永輝超市展開聯合采購,去年聯合采購的金額只有221萬元,“當時主要是試水”,而日前,中百集團已與永輝超市簽訂一份不超過3000萬元的關聯交易協議,公司將加大與同行之間的合作。
業務全面對接
2014年10月10日,中百發布公告稱,將與永輝本著“強強聯合、互惠共贏”的原則進行資源、網絡、信息、物流等方面進行戰略合作。作為快速消費品連鎖百強之一,永輝在福建、浙江、廣東、重慶等國內17個省市皆有布局。此次合作,將為中百在采購競價體系、聯合采購、物流基地建設、重慶地區的經營方面提供幫助。
“目前,我們已經展開全面合作。”劉聰介紹,雙方合作過程中,首先是商品和采購信息的相互開放,重點布局的是聯合采購。而此前,公司與永輝超市已互相放開各自的后臺數據,并對這些數據加以分析,以提高商品毛利率。
雙方展開實際合作的另一方面則是聯合采購,繼去年合作后,公司已與永輝超市簽訂了一份關聯交易協議,涉及金額達到3000萬元,而關聯交易的內容包括生鮮、酒水飲料、休閑食品、干性雜貨、冷凍冷藏、清潔用品、家庭用品、文體家電與紡織用品、服裝等品類商品的采購,雙方的目的,正是通過聯合采購,降低公司采購成本。
“但關聯交易所涉及內容只是雙方合作的一小塊,即中百集團通過永輝超市向上游采購的一部分,更多的合作來源于雙方捆綁在一起與上游供應商談判,規模的擴大將提升議價能力。”而后期,雙方的合作不會只局限在采購方面,在管理、運營上雙方也將開展合作。
劉聰解釋,中百與永輝的聯合采購分為多個層次推行。針對全國大型供應商,雙方采用疊加的方式,比如一方出30億一方出20億。這種方式在雙方的聯合采購中占比較大,既提高了議價能力,也會促進毛利率的提升。
其次,在生鮮經營上,永輝的渠道鋪設面更廣,今年春節期間,中百就曾通過永輝的渠道進口厄瓜多爾的龍蝦和澳大利亞的車厘子,這大大的降低了成本。同時,永輝有一套較完善的人員培育體系,這是目前中百在發展中所欠缺的,針對人員進行培訓也將會是雙方的合作事項之一。
整合后適度擴張
2014和2015年被中百集團定義為改革調整年,而此時的市場環境也在繼續惡化。中百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2014年1-12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0.7%,與上年全年的增速下滑10.2%,全年有7個月的零售額同比呈現負增長,累計零售額同比下降的企業家數為38家,同比增加23家。與此同時,實體零售企業出現“關店潮”,2014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門店數相比上年減少了11.6%,降幅同比增加5.5%。
“2015年公司的發展面臨著雙重壓力。”劉聰表示,一方面中百自身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需進行戰略調整來適應外部市場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市場大環境的沖擊。
為應對這種局面,中百的戰略也將由以往的激進轉為適度擴張,整合內部和外圍的。“2014年,我們新開了100家門店,今年也將基本保持這個速度。”劉聰說,在門店經營上,中百集團面對效益和規劃的問題,其中在門店效益方面,對產生效益、正在培育,還有發生虧損的門店數量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保證整體效益和規模擴張。此外就是湖北省內的整體合理規劃和布局的問題,在門店方面,中百還采用與部分房地產開發商合作的方式,受邀入駐樓盤,“但入駐的前提條件除了開發商提供的租金優惠外,我們還會考慮樓盤的入住率,以確保效益。”
除了收縮擴張規模外,中百集團的另一把板斧則是在內控上著力。劉聰坦言,目前,中百便民公司和倉儲公司都是兩套班子,兩者在采購上也是相互獨立的,資源的不集中成了中百的一大掣肘。因此內部資源的整合也是未來中百發展的重點,通過供應鏈的整合來提升上游控制力。“通過與永輝開展聯合采購,及加大直采力度中百目前毛利水平在逐漸上升。‘劉聰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對門店進行調整,減少虧損。同時還會加大在人力成本上的控制力度,改善經營的質量。
在零售行業遭遇沖擊的電商領域,中百還面臨新的競爭。從去年開始,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在武漢江夏區搭建物流基地,“電商公司搭建物流基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流,其是為線上業務開展服務的,而中百主要業務集中在線下。”劉聰表示,不過,在消費習慣發生變化、大數據分析技術廣泛應用、零售企業紛紛“觸網”的背景下,中百也積極在電商領域尋求突破。“線上線下都會做。線上會充分利用我們的后臺數據,公司通過對后臺數據進行分析,明確消費者的偏好和公司自身定位。線下會對供應鏈進行再造,發揮出區域規模的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紅霞 趙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