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的互聯網金融版圖正在逐步清晰。
在萬達集團從房地產開發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是其布局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擁有大量商戶流水、個人消費數據的萬達集團正在謀求發力互聯網金融。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互聯網金融未來將成為萬達新的盈利增長點。在2015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這位地產大亨坦言,試水一年的O2O業務能增加線下消費者體驗和黏性,但太燒錢,萬達未來的盈利方向應當在互聯網金融上。
在王健林的構想中,萬達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分三塊,一塊是面向建設、經營萬達廣場的理財產品,一塊是面向萬達商戶的云POS系統,一塊是面向消費者的消費貸款和信用卡。
類似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理財產品最快將于月底推出。借由這款理財產品,萬達將通過募集資金的方式建設萬達廣場,以萬達廣場的收益來回報投資者,擺脫過去重資產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實際上,今年1月份,萬達商業地產已與光大安石、嘉實基金、四川信托、快錢公司簽署投資框架協議。在這個合作中,金融機構投資并持有物業,萬達只做開發管理與運營,并參與租金分成。
面向商戶的云POS系統在去年收購第三方支付機構快錢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下稱快錢)時即已投入研發。王健林表示,這套系統三季度就會陸續更換。依托云POS系統,萬達能獲得商戶的交易流水數據,快速評估授信,還款也非常安全。“比如貸給商戶100萬,算出每天還多少,通過云POS可以直接把本息劃走。”他甚至認為快錢比余額寶還有優勢,“余額寶的毛病是接不了產業,只能存銀行,資金面松的時候收益就不行了。”
在消費金融上,王健林給萬達定的目標是,未來五六年成為中國最大的發卡銀行。萬達掌握著的數十億人流的消費數據,可面向消費者直接發卡,提供消費信貸服務。
這一系列的構想有望在今年陸續實現。不過,作為一家龐大的傳統企業,萬達的互聯網金融轉型能否順利鋪開還有待觀察。在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面對馬云拋出的“萬達準備為轉型付出多大代價”時,王健林表示,“我們也不準備付出多大代價,代價太大我們就變窮了。”
在王健林看來,萬達并非要從實體產業轉向互聯網產業,而是在傳統產業中加上互聯網思維,使用互聯網工具,使其更有效率。萬達的互聯網金融也是圍繞萬達現有的業務衍生出一系列金融服務。
轉型期的萬達正處于某種互聯網思維的焦慮之中。2014年,萬達與騰訊、百度合作,希望以互聯網公司的思維改造萬達電商,而這一合作被馬云調侃為“萬達電商是湊攏班子”。在馬云看來,萬達做O2O,在原有業務上改進是不行的,必須要完全、徹底地改革。
對于萬達的互聯網金融,經濟學者賈紅宇認為,萬達的商鋪數據、個人消費數據對做互聯網金融還是非常有價值的。“目前萬達做互聯網金融的構想與阿里的生態圈、供應鏈金融相似。這也符合整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的發展趨勢,歸根結底還是要跟實體經濟中的企業生產、個人消費對接在一起。”賈紅宇說。
然而,有成功的條件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成功。賈紅宇認為,不管是做電商還是互聯網金融,人和團隊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看萬達是否能改革以往的治理結構,是否愿意放手讓年輕人來做。
對萬達來說,轉變企業文化或許才是最為艱巨的任務。眾所周知,軍人出身的王健林給萬達的文化打上了高集權、強服從的烙印。2013、2014連續兩屆年會上,王健林都口氣嚴峻地要求所有高管,“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
在收購快錢之后,王健林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等萬達的數據中心出來,支付系統搞出來,模式上線,互聯網金融做出來,會有好的成績給大家看。”
(界面 周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