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直采是生鮮經營中最為核心的一個環節,既可保證品質,又可降低成本。但真正能把直采做好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那么,作為北京市場最為知名的連鎖零售企業,超市發是如何做生鮮直采的?請看超市發對一顆小小草莓的跨越1000多公里的直采之路。
自從一月開始,草莓可以說是超市發果蔬區的熱門貨,上等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使得草莓的銷量一路飆升。眾所周知,草莓的保存是非常困難的,一點點小的磕碰很快就會腐爛,高品質的草莓市價往往都在15元以上。超市發這些物美價廉的草莓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高鐵4個多小時的飛馳跨越了1000多公里,小編來到了位于安徽省水家湖的草莓采購現場。找到了超市發駐派在這里的采購員張超。跟隨著他一天的工作,張超為我們揭開了草莓整體采購流程的神秘面紗。
新鮮的秘密
超市發采購的草莓品種叫做豐香草莓,這種草莓的特點是口感香甜、方便運輸。在水家湖附近,共有9家超市發的農超對接基地。采購員都是在前一天晚上,根據公司發來的訂貨量向基地農民訂貨。農民連夜在地里采摘,第2天送到超市發位于草莓市場的采購點,過稱記錄。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小編隨張超來到了農超對接基地。下了車,伴隨著清新的空氣,腳下踩著松軟的泥土步行到了大棚草莓區。
“我們經過了幾個大棚都是封住的。里面放了蜜蜂,在授粉。”張超介紹說。終于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進行授粉大棚,剛剛走近,撲面而來的熱氣和淡淡的草莓香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天室外溫度不到10攝氏度,而大棚里的溫度要高了許多。“今天有點陰天,草莓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陽光,溫度高長的就快,我們一般是定期來一次地里,主要是看看貨源有沒有感染白毛病,生長情況等等,以確保品質。這些已經是第二茬草莓了,確實不如第一茬質量好了,畸形的較多,可以拿去做草莓醬。”
轉眼就到了開市的時間了。我們來到了當地的草莓市場。其實所謂的市場,不過是一條500多米的馬路,道路兩邊聚集了附近的農民與全國各地前來收購的商家。
張超介紹,市場的草莓價格一天一變,基地定點采購的草莓價格也是隨行就市。超市發采購的草莓用術語說叫大果,就是大個飽滿的,是品質最高也是價格最高的。在當地超市發屬于采購大戶,價格都是隨著采購量而變動。
小編去的當天,草莓的價格在6.5—7元/斤之間,“昨天每斤最高才六塊五,這基本跟股票似的,開市價跟頭天收市價一樣,1個月前最高也就到6塊錢。”采購員在市場采購草莓的樣子不禁讓人想起了那些金融買手。
“今天我們的目標是三千斤,基地的供貨量現在還差一些,我要去市場上收些散貨。”說罷,張超起身走向擁擠的人群中和農民們用專業術語聊天砍價,不一會兒的功夫,他便和在當地雇的工人拎著一筐筐新鮮的草莓走向了我們的收購點,和農民們稱重,計價。忙的不亦樂乎!張超說,這里收草莓必須自己拎著,要不你談好的6.5元一斤,你在前頭帶著農民走,后面來個人出6.7這一筐就被搶走了,基本好貨都要搶回來。在收購的同時,采購點還雇了當地的婦女將一筐筐的草莓碼放在拍子上,并將扁頭、畸形、有傷、有病、有水印的草莓擇出去。
時間轉瞬到了下午三點,張超清點了一下收購的草莓,“量差不多了,今天市場的貨也不能再收了,再收估計得破七塊了。”一天的收購差不多結束了,張超也松了一口氣,草莓碼放的工作還在繼續,張超開始著手為碼放草莓的農民們準備午飯。每人2個5毛錢的餡餅,1杯 3塊錢的奶茶。在這間不滿10平米的小屋里坐著4個阿姨,大家停下手里的活,坐在一起吃了一頓簡單的午餐。
張超邊吃邊跟我說,他們基本每天下午2-3點能抽空吃點午飯,基本就是市場攤位上隨便買點。到了晚上6點多能正經吃一頓飯。碼草莓的工人也不敢喝水,屋里滿滿的草莓,出來上廁所非常困難,1天收3000多斤草莓,一拍子8斤,需要碼400-500拍子。好手1天最多也就碼100多拍子。在當地,男的種草莓,女的基本就是出來碼,他們一般要從早上8點一直碼到夜里兩三點,非常辛苦。等1天的貨都碼放完畢后,夜里再由配送車輛發到北京新發地市場,超市發果菜配送派車將草莓拉到配送中心,再分往各店。從地頭經過大概20個小時就可以擺到貨架供顧客挑選了,運送的效率和中間環節的嚴把,保證了超市發草莓的品質。
價廉的秘密
小編來幫您算一筆賬,草莓收過來后,雇人將草莓碼放在拍子里,一拍子大概是8斤左右,每碼一拍子要給工人3元錢;雇人從采購點運到配送中心每拍子是0.2元;物流拉到北京新發地每拍子8元;新發地每拍子還有1.2-1.3元的落地費;當天店里賣完草莓剩下的空拍子還要由物流送回到采購點,物流回來每拍子要0.35元。同時在碼放的時候每100斤大概有2-3斤需要扔掉,加上果菜配送物流的成本和銷售環節的損耗,每斤草莓的成本價大概在9-12元之間,所以店內的草莓自然是物美價廉了。
草莓的多贏
基地采購草莓,不僅能讓顧客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也能為企業增加銷售保證利潤,再此雙贏的基礎上,當地以草莓為生的農民也得到了保障。
在采購點,小編與當地農民聊天了解到,當地的草莓一般是7月開始種植,來年的1月開始結果,一般結2-3茬果子,可以收到5月。不過一般在3月底,這種鮮果的收購基本就結束了。因為隨著氣溫升高,草莓不好保存。3月到5月的草莓,大多運到附近城市賣,或者工廠來收購用于制作草莓醬。農民種植草莓每斤的利潤也能有2塊多,加上家中女人出來碼草莓,收入還是不錯的。
背后的艱辛
張超是一位來自超市發的普通采購員,老家在山東,去年12月剛結婚,愛人也在超市發工作。和他聊天中我感受到了這個小伙子的堅韌和努力,這邊條件確實很艱苦了,每天住在30元一天的簡陋賓館,潮濕的生活環境曾經讓他患上皮膚病,每天的用餐和休息時間也是不固定的。但這一切在他眼里都不算什么,他告訴我他在這個采購點駐守已經3個月了,等這里的草莓結束后馬上要去青島繼續置辦草莓。當小編告之張超想了解他的日常生活以便描述他的辛苦時,張超一臉茫然,隨后呵呵一笑,說:“這有什么辛苦的啊,干的就是這活兒,只能說是特殊一點罷了,沒什么可辛苦的。”
經過1天多的探訪,小編的行程也結束了。算了算,當天裝的那些草莓估計會跟小編同一時間回到北京。小小的一顆草莓,跨越了千里的新鮮,其中匯聚了多少中間環節的辛苦。正是他們的辛勞,縮短了時間的局限,拉近了地域的距離,真正體現了“新鮮”二字的含義。
(《中國連鎖》雜志 特約撰稿 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