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麥當勞中國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麥當勞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Steve Easterbrook)于5月4日公布了業務重組和推動運營增長的重振計劃。調整及重振業務的重心包括提升運營增長、重新激活品牌、釋放財務價值。初步舉措包括重組全球市場版圖,加快特許經營業務發展。
麥當勞這一舉措出臺前,麥當勞經歷了近年來最困難的時期,除了營收、凈利潤大幅下滑,還計劃在全球關閉350家店。因此,此次重振計劃對麥當勞來說尤為重要。不過,業內擔憂,麥當勞快速放開特許經營(加盟)業務,可能會加大食品安全等管控風險。
重組市場、擴大加盟
上個月,麥當勞剛剛發布了一季度財報,其第一季營收同比由67億美元下跌至5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1%;凈利大跌32.6%至8.115億美元,比起去年同期的12億美元,下滑了將近1/3。同時,麥當勞同店銷售數據也不佳,全球開店13個月以上的餐廳同店銷售下滑2.3%,在亞洲、中東以及非洲市場,同店銷售的降幅達到了8.3%。
業績重挫之下,麥當勞不得不進一步加大關店力度,除此前宣布在日本關閉130家門店外,還將在美國和中國關閉表現不佳的220家門店,公司將為此進行7200萬美元的財務減記。這家市值920億美元的公司,正深陷于業績下滑的困境中。新的市場重組以及重振計劃的推出迫在眉睫,因此,剛進入五月,麥當勞就急忙推出一系列振興計劃。
要增加營收,首先增加決策效率,因此,麥當勞對全球市場進行重組。從2015年7月1日開始,麥當勞將以新的組織架構進行運營,四大市場板塊為:美國市場、全球領先市場、高增長市場、基礎市場。伊斯特布魯克表示:“新的管理架構將精簡團隊并減少層級。全球市場的版圖根據增長點、所需要的資源和對公司利潤的貢獻進行了更好的劃分。在麥當勞新的組織架構中,類似的市場可以群策群力,共享洞察、資源和專長。”
麥當勞首席行政官皮特·本森(Pete Bensen)表示:“除了改進麥當勞的運營,我們也將進一步優化餐廳所有權組合,控制公司支出,并加快股東的資金回流。
擴大特許經營比例也是麥當勞重振計劃的“重頭戲”。麥當勞計劃到2018年年底對3500家餐廳進行特許經營,使全球特許經營的餐廳的比例從目前81%增加至約90%。本森表示:“新的組織架構將為我們的特許經營提供更大支持。特許經營正是我們成為行業領導者的關鍵因素。每個市場都將會制定其特許經營的目標,我們也會對直營的餐廳設置更高的財務要求,并結合傳統式特許經營與發展式特許經營的模式。”
中國擴大特許經營或加大風險
麥當勞計劃擴大特許經營,事實上,麥當勞在全球特許經營門店比例已經超過八成,然而,中國市場特許經營門店的比例還非常低。
麥當勞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截止2014年底,麥當勞在全國26個省市擁有2000多家餐廳,其中特許經營門店約占15%。中國區域在特許經營方面將大有可為。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大中華區區域總裁曾啟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擴大特許經營門店比例,預計2015年將會達到20%~25%。如果按照此比例計算,2015年麥當勞中國區加盟店將增加至多200家。
目前,麥當勞系統在中國有兩種特許經營的發展模式,傳統式特許經營與發展式特許經營,傳統式特許經營是指被特許人在一個具體的、明確的位置運營一家現有的麥當勞餐廳,被特許人也可以同時運營多家餐廳。而發展式特許經營是在一個特定的地理范圍內(比如一個省),非排他性的授予被特許發展商運營現有餐廳和開設新餐廳的權利。在傳統式特許經營體系中,麥當勞確認特許經營的餐廳地點,相應支付租金以及相關物業費用;麥當勞將這些餐廳轉租給被特許人,由被特許人承擔餐廳的設備、座椅、招牌以及裝修等費用。而在發展式特許經營的體系中,是由被特許發展商自行進行店鋪選址,直接向業主支付租金,并承擔開新餐廳所需要的所有費用。
雖然麥當勞的特許經營制度不同于一般加盟制度,但業內依舊擔憂快速擴大特許經營門店比例會帶來管控風險。
為了避免特許經營人違規操作,麥當勞對特許經營人設立嚴苛的準入條件。不過,近期,麥當勞一位發展式特許經營人“陰陽合同”事件依舊讓外界擔憂麥當勞特許經營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事實上,在餐飲行業,加盟業務是最容易擴張的方式,但是也藏有較大風險,此前俏江南等連鎖餐飲都曾嘗試發展加盟,最后都放棄了,可見擴大加盟并非易事。
目前,國內餐飲業還存在誠信缺失、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偷逃漏稅、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等問題,一位連鎖餐飲企業高層擔憂:“在中國的餐飲市場環境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麥當勞大力發展加盟,是否會加大風險管控難度?這需要麥當勞管理層針對中國市場制定更為健全的特許經營制度來嚴控風險,畢竟,在中國已經多次遭遇食品安全危機的麥當勞,如果再次爆發食品安全危機,或將進一步打擊正在恢復中的消費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