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幾個朋友一直在探討一個話題:
關于企業家的學習與企業的不斷應變轉型之間的關系。
探討這個問題,主要是筆者自身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明顯覺得近幾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與許多專注于某個崗位、某一業態的同仁們不同,由于崗位的特殊性,我的知識結構必須不斷隨著企業業務組合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如前幾年購物中心業態大行其道,作為百貨從業人員,就需要廣泛學習建筑學、室內裝飾設計、多元化業態特征、業態組合規劃布局等知識;
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快速影響著零售業的產業結構,又必須了解土地獲取政策、地產私募基金、銷售與自持之間的收支平衡等知識;
而在電商快速對實體店形成替代及潛在威脅之時,又必須快速學習物流、支付、信息搜索乃至新媒體、交互軟件等的邏輯和特性。
這種學習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過程,相信許多零售經理人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感受。
具體結合到企業家的不斷學習與企業的持續轉型問題,我們在服務許多零售企業的時候,發現多數企業的決策層都在50、60歲,這個年紀對前國企時代,還算壯年,然而就今天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而言,與年輕人的代溝可謂不小——有互聯網企業在招聘CEO的時候,嚴格要求“低于30歲”的年齡上限,其目的是年輕人的不斷學習、試錯的能力更強。反觀許多傳統企業的高管、決策層,我們在與之溝通中,許多人自嘲:“我們已經多少年沒出去考察學習了”,“對新行業態勢,自身的知識結構明顯不夠用”。。。
年紀不斷在增長,但是學問一直沒有在增長,所以很容易就被年輕人干掉!因為年輕人的學習力、知識、技能結構一直在成長,但那些經驗型、不愿意學習的人的知識結構沒有成長,經驗優勢又不斷被新手化解掉,因此一旦時機成熟,很容易被超越被干掉!反之對于一個組織來說也是這樣,市場一直在變化,競爭在加劇,如果五年、十年一個組織的“學問”也一直沒增長的話,也很容易被那些“年輕(的企業)人”干掉!
對于一個企業老總來說,經過多年努力,要么一直沒成長、被市場淘汰或持續籍籍無名,要么成功實現了成長,而成功實現成長的這些企業里面,企業的規模可能擴大了十倍、百倍,但企業領導人的知識結構,企業領導人的組成結構是否也水漲船高,成長到相應能駕馭成長后企業的能力?
有許多老板往往適合、善于駕馭小企業,但對駕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卻手足無措,因此不管是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永遠都是需要的!
在筆者跟蹤服務的各地全國零售企業的學習情況來看,企業的核心干部(未必是高管或最高負責人,許多年輕、學習能力快、學習意愿強烈的年輕人都可以歸屬于企業的核心干部,他們現在雖然不在高位,但他們往往代表了企業的未來)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轉型與發展。
在我看來,最悲哀的莫過于那些所謂“受困于企業機制”(或國企、或民企、或大型企業曰之“官僚系統”)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往往認為外圍環境已定,自己無法無力去改變自己及企業的現狀,不學習,不主動,而只是等待著企業的自動變革,等待著機會來臨。
在我看來,這是職業經理人最大的悲哀,而且這類人的數量還不在少數!!
套用《哈佛商業研究》的一句話:21世紀,你唯一可以保持的優勢就是比競爭對手更快學習的能力!!
主動學習與自我變革、驅動企業變革,從來就不只是經理人自我突破、成長的需要,他也是職業經理人最基本的責任之一。
說到個人學習與企業變革,向大家推薦和君創業李肅先生《我國企業轉型期的戰略管理》這個課程,百度似乎可以搜羅得到該PPT,聽過一次李先生的課,該課程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企業管理系統及轉型期的企業戰略管理,聽后三年,仍覺得余味悠長、繞梁三日
還有日本管理學會會長撰寫的《這樣的干部辭職吧》1、2、3。講述的都是自我變革、驅動自己學習、成長的好書。
有緣,就共享羅!!
- 該帖于 2015/5/12 14:1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