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東部風光旖旎的大鵬灣畔,有一片平緩開闊的沙灘,有一片清澈碧綠的海水,這里是廣東省內難得一見的世外桃源,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大梅沙。作為廣東省內最早開發的旅游景區之一,大梅沙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商業配套已然十分成熟。就在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道本記者特意前往深圳大梅沙景區,了解當地旅游商業現狀。
5月3日,道本商業地產記者驅車從深圳市區出發,還沒進入大梅沙景區,車龍已經綿延數公里之長,從田東隧道到大梅沙13公里的路程走了3個多小時。而大梅沙海濱浴場更滿是旅客身影,有人調侃,這難道不是在“煮餃子”嗎?
然而,就在大梅沙景區人滿為患、熱鬧非凡之際,身處其核心地帶的大梅沙奧特萊斯購物村(下稱“大梅沙奧特萊斯”)卻是行人稀疏、沉寂冷清。即便不少游客往來于門前,但多是“三過大門而不入”�!瓣柟�+沙灘+購物”本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搭配,又為何在大梅沙遇冷呢?
沙灘邊上的購物中心
大梅沙,深圳市內惟一已開發的免費海濱浴場,不少深圳市民與省內游客的旅游選擇。統計數據顯示,大梅沙海濱浴場日均人流量可達到3到5萬人次,節假日人流量可超過10萬人次。在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大梅沙海濱浴場三天就接待旅客36.3萬人次。而大梅沙奧特萊斯作為大梅沙景區內唯一的大型購物中心,與大梅沙海濱浴場隔路相襯,無疑可以坐享大梅沙的人氣紅利。
大梅沙奧特萊斯地理位置
大梅沙奧特萊斯平面圖
據了解,大梅沙奧特萊斯總面積4萬平方米,號稱華南首家集旅游、休閑、購物為一體的世界級名牌折扣店。
整個項目分為兩期,一期街區位于愿望湖湖面之上,于2010年12月開業,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臺灣島”,建筑風格充滿地中海風情,以經營年輕時尚的品牌為主;二期街區靠近東部華僑城入口,毗鄰京基海灣酒店,于2014年8月起航,建筑風格奢華低調,以經營國際品牌為主。道本記者認為大梅沙奧特萊斯的主要亮點在于:
一線&大眾品牌兼具
既有GUCCI、PRADA、BURBERRY等一線品牌,也有LEVI’S、NIKE、ADIDAS等大眾品牌,豐儉由人,滿足各類消費水平人士需求。
大梅沙奧特萊斯內部分品牌
歐洲風情、環境宜人
大梅沙奧特萊斯由多棟獨立的歐式建筑組成,廣場、廊橋、石板路將每條街道串聯,營造出獨特的空間秩序。來到這里,顧客大可調慢生活節奏,將塵世間的紛雜庸擾拋諸腦后。悠然漫步在地中海風情街區,一邊欣賞原汁原味的歐式建筑風景,一邊挑選極具折扣誘惑力的名牌單品。
歐式建筑,別具風格
奧特萊斯“五宗罪”
道本記者觀察發現,大梅沙奧特萊斯雖然遠離市區,但交通尚算便利,大門不遠處便是“東部華僑城”的公交車站,搭乘公交前往大梅沙海濱浴場的游客基本都在此站下車,再沿著環梅路走到海邊。因此,大梅沙奧特萊斯門前時刻都人來人往,但奇怪的是大梅沙奧特萊斯竟未能一蹭人氣,大多商鋪拍蒼蠅,唯獨星巴克等餐飲店稍微有些顧客。置身在鼎沸人聲之中,大梅沙奧特萊斯為何成為“靜”土?道本商業地產策略中心認為有以下5大罪狀:
1商品折扣不足
道本記者走訪發現,大梅沙奧特萊斯里賣的都是過季商品,但價格并不便宜,折扣多集中為 5-7折,吸引力不太足夠,甚至有消費者投訴,同款商品價格比市區專賣店還要貴。
消費者投訴奧特萊斯內的標價比專賣店更高
2國際名牌稀缺
大梅沙奧特萊斯中,披著“洋皮”的國內品牌占了將近半壁江山,它們大都只是在國外注冊的品牌或者起個洋名的品牌,這樣的品牌很難讓人認同項目的“世界級名牌折扣店的定位”的定位。
大梅沙奧特萊斯內國產品牌占據了將近半壁江山
3業態種類單一
大梅沙奧特萊斯在業態構成方面相對單一,以服飾類為主,占比約為45%,隨機消費吸引力不強。
業態構成上,服飾類占了45%
4業態分布散亂
大梅沙奧特萊斯由兩期構成,其中1期分為A、B、C等14個區,2期分為2A、2B、2C等6個區。各類業態散落地分布在整個項目的20個區域。以“休閑/運動類商鋪”為例,12家商鋪分別散落在B、C、D、I、K、L、2B、2C等8個區域,不利于顧客根據目標需要購買的產品類型選擇相應的區域,也不方便顧客就某一業種的不同品牌不同風格進行比較。
5人流動線設置欠妥
大梅沙奧特萊斯人流動線呈“井”字型布局,人流的分流點較多,對于形成人流的交叉循環及局部聚集效應的作用很小,始終使人們覺得“再往前一點也許有更好的東西”。同時,人流動線多處出現斷頭。在上述位置缺乏對人流的自然引導,給人的感覺是“前面就是盡頭”在目光所及范圍之內沒有感興趣的東西就會選擇回頭走。對于客戶而言造成了多余的重復移動,對于商家而言損失了一部分人流。
風口上的“豬”為何沒飛起來?
在人聲鼎沸的大梅沙景區中,冷清的大梅沙奧特萊斯顯得有些許格格不入。但放眼全國各地的奧特萊斯,普遍性地“人氣不足”,又讓大梅沙奧特萊斯窘況顯得那么的“理所當然”。
近幾年,奧特萊斯在國內遍地開花。媒體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以“奧特萊斯”命名的零售門店超過400家,比老祖宗美國還多。然而,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奧特萊斯倒閉的聲音亦此起彼伏:2011年 10月,寧波奧特萊斯廣場因為資金鏈斷裂倒閉。此前,重慶溫莎奧特萊斯也在運營一年半后閉門謝客,轉型為茶葉賣場;北京愛家奧特萊斯開業 9個月后變身為“小商品市場”;青島康城奧特萊斯也以撤場告終……即使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燕莎奧特萊斯,也是經營5年后才開始盈利。
奧特萊斯開發看似紅火,但運營現狀卻讓人堪憂,這只風口上的“豬”為何沒飛起來?
首先來看看外國的奧特萊斯怎么做的。在歐美,奧特萊斯主要以銷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折扣商品為主。它們雖然遠離市中心,但通常以“品牌+超低折扣”吸引消費者從幾十里、幾百里甚至千里之外慕名而來。而在中國,奧特萊斯發展不暢,多半就是品牌和價格惹的禍,大梅沙奧特萊斯也正是在這兩點上狠狠地摔了跟頭。
就品牌而言,國內奧特萊斯銷售的大多是國內品牌的尾貨,缺乏國際一線品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就價格而言,國內奧特萊斯的折扣價格大約在5-7折之間,而國外卻能做到3-5折。那么,為什么國內奧特萊斯的價格就是居高不下呢?
一方面,由于奧特萊斯內部分品牌屬于國際品牌,需要收取15%~25%的進口關稅,有的還高達50%(比如化妝品和酒類)。此外,奢侈品進店還要有海關檢測、進店檢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五花八門的稅費,這些直接導致國內奢侈品的價格至少比原產地高出1/3。
另一方面,國內奧特萊斯經營主要采取逐級代理模式,而國外做的是品牌直銷。國內奧特萊斯中很多國際一線品牌產品都是來自代理商,層層的代理費用使得價格層層推高,價格自然也就降不下來。
國內外奧特萊斯進貨渠道對比
醉翁之意不在奧特萊斯
如果說,商品價格高企尚有關稅、品牌商等客觀因素存在,那么,開發商假借奧特萊斯之名賣房,則在主觀上給了奧特萊斯致命一擊。不少開發商以奧特萊斯名義低價拿地,帶動區域住宅等增值,以住養商,提高樓盤附加值,再出售住宅快速回籠資金。實際上,奧特萊斯是帶動整個項目的一個營銷概念。
以大梅沙奧特萊斯為例,雖然經營慘淡,但是,在這片承載著旅游資源的海濱板塊上,奧特萊斯的商業價值已經轉移到周邊的房地產上。附近的業主坦言“自從奧特萊斯開業,租金和二手房售價比以前好多了,簡直是坐等升值�!睋䴓I主介紹,2006年以8000元/平方米的幾個買下物業,大梅沙奧特萊斯開業后就迅速飆升至2萬多/平方米。
可見,現階段,國內奧特萊斯發展仍不成熟,既沒有國際一線品牌撐場,也沒有跳水價格,和國外奧特萊斯相比猶像食之無味的尾貨市場,大多只是開發商用作為住宅加碼的工具。試問這樣“變味”的奧特萊斯,有多少消費者會“約”呢?
(來源:道本商業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