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化妝品行業的領導企業,歐萊雅下調了高檔化妝品部和活性健康化妝品部大部分進口產品的價格,涉及所有相關品牌10個,分別為蘭蔻、赫蓮娜、科顏氏、碧歐泉、植村秀、圣羅蘭、阿瑪尼、薇姿、理膚泉和修麗可。
據介紹,歐萊雅已經將下調后的產品價格溝通給分銷商和零售商(包括天貓經銷商),而百貨商場等零售渠道的價格由零售商確定,天貓旗艦店的價格也是由經銷商確定的。從6月中起,消費者就可以從品牌自己的電商平臺上購買降價后的產品。
在杭州的一些商場,動作快的品牌已經講降價落實了。比如赫蓮娜,50毫升的綠寶瓶降了50元,現在標價1630元,淡斑筆由850元下調到830元。蘭蔻的明星產品小黑瓶,從原價780元降到760元。
“下降的幅度并不大,5個點以內,一般是幾十塊。”商場人士介紹。
(錢江晚報 記者 莫利萍)
大牌們的價格魔方,里面裝了啥
不管你承不承認,最近奢侈品在中國的降價風潮真的悄悄來了。
無論是香奈兒的高調,還是迪奧的悄無聲息,或者是Gucci大力度的換季折扣,這些曾經高高在上并且不斷調價的大牌門,現在價格都實實在在地降下來了。
相比路易威登公開表明按兵不動外,更多品牌最近在中國都暗暗降了價。再加上全球匯率波動的節骨眼上,漲漲跌跌的背后藏著各家的小算盤——比如,有些品牌會選擇把歐洲價格上調,把中國價格下調,使兩者間的價差縮小不少,一片太平景象。
“我們不想采取在法國提價,而在其他地方降價的調價政策。”在最近的愛馬仕年度股東大會上,其首席執行官Axel Dumas說,價格應該反應生產成本,更何況Birkin包本來就是在法國當地生產的,在法國提價會增加法國客戶的開支。但這個數字比起以往會非常“有節制”,比如2015年瑞士市場會有4%的提價。
其實對比幾年前,大牌們你追我趕、一年漲幾次價的“盛況”,如今他們顯得謹慎些了。最初大牌們采用“歐洲提價,其他地區降價”的策略,來拉近差價,有“刺激消費回歸中國內地市場”的目的。因為他們認為,歐洲本地人對奢侈品消費的貢獻不過如此,最瘋狂的還是以中國人為首的亞洲客。因此,很多品牌不惜以影響歐洲當地消費為代價,從而確保中國的銷售額。
但這么做,市場未必如他們的意。香港市場就是一個明證。早幾年,大牌們為拉近內地和香港的價格,提升商品在香港市場的價格,一段時間下來,一些品牌出現客戶流失,最終不得不面對“本地人嫌貴”、“內地客逃跑”的局面。因而,前段時間匯率一波動,很多大牌在香港市場率先降價,比如百達翡麗最高降了22%,有些款價格甚至低過歐洲,卡地亞等也隨后跟進。其實,“匯率波動”只是表因,背后是給虛高的價格擠泡沫,這也全球價格真正走向一體的必要過程。百達翡麗甚至公開表示香港降價是要“打擊水貨”,側面也證明之前的價格已不被市場接受。
“很多品牌這些年價格提得太快,如今市場銷售不好,降價就是大趨勢。”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說。
“我幾年前在歐洲買的香奈兒Classic,到手1萬多元人民幣,現在國內降價后3萬元人民幣起步,而且中國和歐洲差價已很小。現在看來,前些年買的還是值的。”一位潮人笑著說。
錢江晚報記者也做了比較,Ferragamo一雙經典皮鞋,幾年前國內原價3600元左右,如今基本在4500元以上。
讓我們開心的是,大牌們終于低頭降價了。但不樂觀的是,多年積累的泡沫去得可沒那么快。
有一位品牌高層私下表示:“前些年瘋狂漲價,總要還的”。現在尷尬的局面是不降價納不到新客,但降價對品牌價值的傷害很大,降得太狠,會影響20%的核心消費群(80%的銷售來自他們)。因而,最受歡迎的做法可能是,新品上市時直接調低售價,或替代一批老款,減少對比,這樣溫和些,同時穩住老客的心情。
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成熟后必須會帶來奢侈品價格的回歸,因為需求決定價格。跨境電商發展會讓全球的差價縮小,中國市場作為“高價區”會逐漸感受到變化。
(錢江晚報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