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開在購物中心會帶給消費者怎樣的嶄新體驗?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進購物商場,又會刮起怎樣的一陣新的旋風?
街坊人情味
從此看病不一樣
家住珠江新城的梁姨經常會去家附近的shopping mall,但她不是去逛街,而是直奔那里一家叫“正安”的中醫院,梁姨說:“這里的醫生很耐心,會聽我說很多。”梁姨常年受消化不良、胃痛的折磨,在這里,她除了第一次發覺自己習慣性的焦慮對身體的影響,還有“被尊重”與“溫暖喜悅”的感受。
作為一個孩子媽媽的Jessie最近去沿江路海港城的永旺超市買東西,發現一家叫“中健”的脊柱醫療機構,這里有雜志、電視機、舒適的沙發。值班醫生為她進行脊柱健康咨詢,從體態、頭部習慣性偏側的情況以及腳趾等全身上下的觀察開始,醫生建議她去醫院拍X光片,并講解診所結合正骨、推拿和健康運動恢復來改善脊柱問題的過程。正骨、推拿一個部位約100~300元,健康運動恢復的教練指導為每小時300元,會員有優惠,Jessie覺得服務和性價比不錯。
醫療機構開進購物中心,這種嶄新的模式不僅給面臨“招租難”的購物中心帶來了良藥,更使國內的醫療機構開啟了“人情味”、“享受感”的新模式。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近年來醫療診所入駐購物中心大大增多,匯聚大量人流的商業項目已成其布局新選擇。在國內一線城市抽樣調查的300余家齒科、體檢中心及中醫養生商戶中,有16%選擇進駐商業項目,這較2010年的5%大大提升。
目前廣州體量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購物中心已達200多家,引入醫療機構的趨勢則剛剛萌芽。目前廣州有上述兩家醫療機構在購物中心落地。它們都持有正規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大夫很忙”,是患者長期以來很無奈但不得不接受的現實。花幾百元,排幾個小時隊,見了專家只能聊兩三分鐘——這與傳統醫院的收入制度有關。而購物中心醫療機構則更注重患者的體驗,時間可預約,有診所要求醫生對患者的問診時間不低于15分鐘,最長可以達到45分鐘。
消費者:最好能用醫保卡
醫療機構進商場,消費者怎么看?記者發現大部分消費者表示歡迎。35歲的Jessie覺得“很驚喜”:“醫生很有耐心,不用掛號能做健康咨詢。”不過也有消費者覺得“價格貴”。“單次門診費就要三五百,再算上開藥和其他診療,還是有種‘貴族醫院’的感覺。”
相比傳統醫院,購物中心醫療機構的長處在于就診服務、醫師資質和就醫環境,而醫療設備和價格方面則是弱項。如脊椎康復的醫療機構,患者需要先在其他醫院拍X光片,無法“一站式看病”。價格也比醫院高,有消費者“希望價格可以降低一些,更方便地使用醫保卡。”
商場:診療機構入場是重要趨勢
在購物中心引入醫療機構,廣州高德匯CBD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高德匯負責人看來,這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社區型的購物中心,核心定位是服務社區、服務社群,服務配套設施是很重要的。醫療中心的引入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配套,只有‘圍繞人’、‘服務人’,才能走出線下商場目前的困境。”而在醫療機構看來,購物中心有效吸納了廣泛的人群,又提供了優質的大環境。
承租能力強 診所進商場在國外很普遍
在國外,購物中心里進駐醫療中心很普遍。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新興業態研究報告》顯示:醫療診所已成為國外優質購物中心的必備業態,平均每個購物中心至少擁有兩個醫療服務商。“國外醫院預約時長往往超過半個月,因此無需預約的醫療診所備受歡迎,并且促使其擁有較高的承租能力,租約也更長久、穩定。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療診所進駐購物中心。”
國內非醫保范疇的私人醫療服務頗受歡迎,其中“齒科”、“體檢中心”和“中醫養生”頗有市場。由于購物中心面積靈活,又容易滿足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因此“齒科”多進駐購物中心,進駐比重達到34%,明顯高于其他選址。
“購物中心內醫療診所平均租金5~8元,有較高的承租能力。相較于其他業態,醫療診所信用較高,且租約時間長,購物中心熱衷這類業態入駐。”臺灣Abc牙醫集團的運營總監吳國愷認為,“診所作為一種購物中心的服務業態,也是目前市場所需要的。
專家:繼餐飲后成新類別
“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私人醫療診所無疑會迎合需求而加速擴張布局,競爭更為激烈。更多的私人醫療診所將選擇進駐更易于提升知名度、可達性更強、運營時間更靈活的購物中心,成為購物中心的新興業態。”
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調研顯示,購物中心內醫療診所平均租金5~8元,有較高的承租能力。“相較于其他業態,醫療診所信用較高,且租約時間長,購物中心熱衷這類業態入駐,以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隨著電商等業態的興起,沖擊了商業地產的價差模式,價格競爭方面線下已經不具備優勢,線上無法提供的休閑娛樂體驗逐步成為線下商業發展的重點,消費更愿意為體驗、環境、服務買單。然而,隨著各購物中心紛紛加大餐飲、娛樂、親子等體驗式業態比重后,又引起新一輪同質化。此外,餐飲娛樂等體驗業態的承租能力低,對投資者形成的壓力大,如果這一類的面積增加至百分之六七十,開發商甚至可能虧損。
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專家認為,以單純的餐飲、娛樂業來支撐購物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消費者開始在購物中心內尋求多種多樣服務,如醫療中心、金融服務、彩券、保齡球館、高爾夫球館、藝術展覽等。”
(廣州日報 記者馮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