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高管層遭大清洗”事件發酵一月,大商鄭州地區集團帶給業界的話題熱度依然不減。據稱,該集團最近又有高管人員主動去職,相關余震料還將持續。
表面看,這起事件發端于一次人事調整,但事件背景及其深度與廣度遠超此范疇,稱之為中原商界標志性事件并不過分——它不僅僅是對原“金博大團隊”商業能力與生存機會的重估,更掀起了一輪對傳統零售商業模式、運營理念、發展路徑的大反思,尤其是對鄭州百貨業態發育遲滯的大反思。
面對電商行業帶給傳統商業的持續耗殺,面對消費理念、消費方式與消費技術的日新月異,曾被奉為“正統”的傳統商業大旗,究竟還能扛多久?這不僅是公眾觀照,也是中原零售圈內的集體追問,且日趨濃烈,不得排解。
在大商鄭州地區集團人事大調即將月滿之際,鑒聞君以此次事件為切入點,以中原幾大傳統商業企業為標本,多維度重審中原商業生態,勾勒標的企業之長與短、強與弱、漲與消……本期聚焦——大商之殤。
隨著大商鄭州地區集團副總裁張林的離職,原大商鄭州地區集團的管理層班底僅剩曹東,雖仍擔任地區集團副總裁一職,而有關他的方向,圈內人心中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7月24日,包括大商地區集團總裁皇甫立志在內的高層團隊遭總部集體換血,成為河南商界一顆驚雷。
總該有個理由吧。而關于“理由”,近一個月內的發酵也未能有答案的全貌。正如9年前,當大商集團董事局主席牛鋼決定,啟用金博大團隊承接大商入豫、操盤鄭州基地,是為“以夷制夷”。如今,當他再次做出神秘、凌厲的決策,無疑會誘引河南商界對此事件窺視、揣測的本源與脈絡。
畢竟,這是支以實戰淬煉十幾年的成熟隊伍,在河南屈指可數;畢竟,在當前市場,大商是唯一能與丹尼斯分庭抗禮的零售勢力。但也毋庸置疑,“牛刀”指向的一定是大商鄭州地區集團的積弊。
“負盈利”籠罩下的鄭州大商
近日,大商嵩山路店發生了消費者乘坐電梯受傷一事,店方承擔了責任,媒體報道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該店一名陳姓副店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商場近期經營不景氣,處于負盈利階段,不能先出錢給消費者看病。
在這個社會新聞的背后,圈內人已經讀出了更多信息,這位店長話中的“負盈利”似已成為一個共知。
時值今天,大商對此重要戰區的人事調整無解,并無正式公告。眾說紛紜下,局中人難免成為焦點。但正可謂,平地起驚雷,也得看看地上是不是有電線短路。
在大商股份2014年年報中顯示,但在大商股份2014年年報上,整個河南地區(鄭州+漯河+信陽+新鄉)的銷售規模是32億元。這與大商鄭州地區集團公布的120億年銷售額相比,差距為何如此懸殊?
首先,鄭州地區集團并不是所有門店的業績都并入上市公司報表,還有部分歸入大商集團。另外,大商股份財報上,顯示是門店的當年現金收入,并不包括返券、返租等其他類型對銷售規模的計算方式。圖為大商2014年報中顯示的河南部分門店銷售數據——
在年報中對河南地區還有如下一段描述——
河南省人口總量 9413 萬人(根據 2013 年人口普查數據)。2014 年全年銷售略有下降,是公司近年重點開發的區域。公司在鄭州,許昌,開封,洛陽地區均有店鋪。競爭店主要為丹尼斯和胖東來。
“略有下降”的描述似乎稍顯溫柔,整個鄭州地區集團陷入“非盈利”狀態,金博大店是一個最直接的觀測口。如大商年報顯示,該店在上年銷售現金收入為6.43億元,其租金為1.32億元/年(10年合同),按照百貨業傳統的毛利潤核算,顯然蓋不住房租。
金博大對于大商在中原市場的重要性,不再贅述。九年前,大商初入鄭州,以天價拿下金博大物業,時至今日,其為大商在中原打開局面做出了其應有貢獻,也在當下百貨大勢下給了大商必須承受之重。
自06年天價接盤金博大后,該店卻受制于內外部多重原因,久拖多年未有調整。據說,某些供應商的貨柜竟沿用了10年(含金博大時期)。直至去年,大商花了大精力、大價錢對其徹底改造,據說鄭州地區集團承諾當年盈利2000萬。但“老團隊”在金博大上費的心思與設想,顯然沒有受到總部的青睞,也沒有留下足夠多等待時間。
金博大店或是整個地區集團“負盈利”狀態的一個縮影,直接折射出在銷售數字的結果導向下,其他都是零。大商入豫9年跑馬圈地后,規模為王之下,也將自己拖入疲于應付境地。除此之外,還有圈內人津津樂道的職場圈子八卦、利益硬傷,以及用人機制與環境的積弊等,在諸多環節中暴露,比如非業務人員擔任重要崗位,可窺其人才之短缺,再比如,建設路店員工罷工,折射出管理“失控”的硬傷……一語概括,各種矛盾的積聚,顯然已經突破牛鋼“出刀”的臨界點。
諸多信息,是目前被業界捕捉到的“外溢現象”。但客觀地說,這都不是核心誘因,“大清洗”的也絕非毫無前兆。至少在今年春節前后,老團隊已經感知到了風雨欲來,只是“牛刀”的生猛度超出了局中人乃至業界的估量。
“天將”何以解大商鄭州之惑?
“負盈利”狀態下,異地作戰的“衛戍部隊”正承載著來自中原商界的集體審視。不妨先看看空降而來的天將們在這近一個月內都干了啥——
據說,新管理層甫一到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回了所有公車,共計60余輛,或有被安排抵賬一說。緊接著各種補助、餐費乃至外派人員的各類費用,都遭遇一刀切式取消。據說,上個月工資下調至全額的80%,內部人自嘲:如果按照實際績效來算,可能更低;有人預估,下一步不排除大面積的裁員或人事調整;另外,因新的管理層處于“了解情況”階段,在經營層面并沒有推出新的手段,這令本就業績承壓的店面人流量又減;……整個體系內被一種稍顯壓抑的氣氛籠罩。
等待,稍顯焦灼。
如果把當下的“節流”動作看成是新團隊的開胃之作,那么接下來的“開源”之為應是“主菜”。而要在鄭州乃至中原市場做出一桌像樣的菜品,也并不是件易事。
“銷售是零售業的天職,是制造商品的目的和實現價值的關鍵,抓好下半年的銷售是我們完成全年目標并為明年打好基礎的最大任務、最大重點。”這句話節選自大商集團董事局主席牛鋼在前不久全國店長會上的講話,從中也不難看出,攜牛老板重托來鄭的管理團隊,扭轉“負盈利”局面是首要任務。除了以上在成本管理上的動作之外,業績承壓之下,新管理層如何在“保證期”內,不負重托,如何帶好兩大隊伍是關鍵——
一是自身員工如何帶?地區集團高層圖遭變故,對一個團隊而言,可稱之為巨震,而天將在大商集團系統內雖強,但與本土團隊畢竟屬“兩張皮”,放眼全國以及鄭州商界過往,外派管理團退被迫離場者不在少數。具體到大商而言,簡言之就是“大連文化與鄭州文化”之間的關系,要么是大連文化向本土文化妥協,要么是強行注入大連文化,而后者或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持,比如在更多核心崗位上,而這是否還會引起一場大面積的人事變動。
二是如何讓供應商更愉悅?傳統零售鏈條中,供應商關系是最敏感而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在負盈利、大的人事變動下,供應商隊伍內也彌漫著一種詭異的氣氛。對于合作伙伴而言,在盈利的重任之下,能否保持供應商的合理利潤,是涸澤而漁還是放水養魚,一個短效一個長期,也考量著新團隊。
今天,當電商對實體零售持續持續蠶食,單純靠賣貨、無主體化的百貨店,能走的路已是越來越窄了。而無論是大商、還是曾不可一世的百聯,都在為身形巨大、體系沉重、機制僵硬的轉型艱難而困惑。而如何重新吸引消費者到門店來,則是一切困惑的核心和破題方向,好在他們手上還有各種優質資源,好在他們的品牌信譽還仍有余溫,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真得有限……
(來源:鑒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