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項目需要,對上海各商場的微信號做了個相對較為系統的分析匯總,說是“各商場”,其實也就抽取了相對平時關注得比較多的18家,其中包含了國企和外企、商業街和社區、不同定位的百貨和購物中心,樣本不是最全,但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同時非常感謝“DataArt數據可視化服務團隊”的合作,讓此次分析變得更有意思。
18家商場,包括6家百貨商場和12家購物中心,比例上也差不多代表了現在商業體的構成形式。另外,肯定會有人好奇竟然沒有把老東家百盛羅列進去,因為不能把匯報對象變成標的,謝謝!
各商場的分布區域與面積,由此可見,此次分析選擇的標的相對還是比較分散的,而從分布帶來看,上海的商業還是大多集中在二號線沿線。這也同時印證了DataArt“身邊的地鐵”系列中的數據:2號線是上海早晚高峰客流量最大的一條線。
另外,我大浦東真是個蠻荒之地……
從5月20日~6月3日粉絲閱讀趨勢來看,由于商場的微信公眾號運營難度比品牌難得多,商場的粉絲忠誠點挖掘和維系也非常困難,因此整體閱讀數都停留在一個較低水平。
而圖中也不乏幾個“爆點”,我們能挖掘的是,新世界大丸百貨借著開業之際開展的微信互動活動,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
K11作為最潮最酷的購物中心之一,整體閱讀量也是獨占鰲頭,一人囊括第二第三也是情理之中,其內容更多是與商場整體氣質相關,而不僅僅是品牌活動的羅列。
另八佰伴服務號的受眾面和到達率也相對比訂閱號高出一籌。
由此可見“互動、內容、粉絲基數”仍然是運營的關鍵詞。
從推送文章類型占比來看,活動(橘色)和促銷(藍色)信息依舊占據著超大占比,這也是商場微信運營難以避免卻又是每家商場都會想去改變的方面。當然K11的活動因為與商場整體感覺結合得很好,內容上更像是社會事件報道,而不僅僅是“宣傳”,因此,雖然K11的內容基本都是活動,但卻有很高的閱讀數和傳播度。
而圖中幾個沒有文字表述的色塊才更值得玩味,他們是一些“社會新聞”、“周邊信息”等,因此難以歸類,但卻可能是個有趣的突破口。
又如浦東嘉里城因為基本全都定位家庭型的內容播報,因此索性就不在圖示之列了。
近2周的首圖文閱讀數可以看到,大丸百貨因為開業的一波活動,拉動了大量粉絲,粉絲的活力會隨著關注訂閱號時間變長而消退,因此大丸迎來了一波“人來瘋”,不能作為參考標準,但一家新開商場如果在新媒體運營方面沒有投入充足的前期準備,也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從之后的排名可以看到,受歡迎的商場偏向于“品質”、“小資”、“生活方式”這些氣質,而那些高大上的奢侈品商場基本沒什么活力,為什么我沒分析恒隆廣場,因為內容簡直不忍直視。
從推送頻率來看,末尾幾個因為是服務號,每周一次,所以這樣稀疏也正常。排名前二的分別是一個百貨一個購物中心,基本能保證每日推送,相對運營人員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
而更多的商場在周末是不推送的,圖中的兩段白色非常明顯,畢竟營運人員不是機器,也需要休息獲取靈感,但反過來更是讓我們對每天推送的朋友肅然起敬……
圖中的橫坐標代表文章數,縱坐標代表內容類型數。
可見日本公司真的喜歡以量取勝,百貨公司由于聯營制,品牌推廣的需求導致每次文章數眾多,但是否有效個人持保留意見。
而購物中心在文章類型方面做得更多,畢竟服務、娛樂設施、周邊信息等成為一站式商場所必須考慮到的一環。
類型最少的K11和金虹橋同為服務號,說明一個問題,專一也能帶來成功。
以上就是DataArt將我們的一張Excel表格轉化而來的可視化數據分析,還有更多統計及運營經驗心得匯總,例如微信公眾號有沒有做會員積分制度、有沒有開發主頁、哪些商場是做訂閱號服務號雙號運營等等,這里就不多累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聊。
個人的觀點是,微信公眾號給幾乎所有的品牌商家開通了一個低成本的媒介渠道,但正是因為數量與日俱增,導致用戶信息量承載太大,打開率降低。但互聯網時代給大小商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免費展現自我的平臺,用或不用已不是問題(回答不用的小朋友請給我出去~),如何將這個雞肋物盡其用才是各大商家頭疼的問題。
再次感謝DataArt的合作,放個廣告,歡迎關注!應該怎么說?
作者:kaga 微信號:JCConsulting
- 該帖于 2015/9/6 11:5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