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百麗國際(1880.HK)的旗艦品牌Belle在將軍澳的分店最后一天營業。這是Belle在香港的最后一家門店了。隨著將軍澳分店的結業,這一品牌徹底退出了香港市場。
Belle的Facebook頁面顯示其在香港共有7家分店。據《明報》報道,Belle在香港旺角朗豪坊、葵芳新都會商場和荃灣荃灣廣場的3家分店于近期已陸續結業,尖沙嘴中港城分店早于半年前已轉換成百麗旗下的另一自營品牌Millie's的門店,將軍澳PopCorn商場的分店8月底結業,而剩下的銅鑼灣駱克道與大埔新達廣場分店則無法接通電話。
百麗發言人目前仍拒絕對此事做出回應。
這家中國最大鞋履零售商旗下除了同名旗艦品牌百麗(Belle),還有思加圖(Staccato)、真美詩(Joy & Peace)、他她(Tata)、天美意(Teenmix)、森達(Senda)、百思圖(Basto)等自營品牌,還代理了Bata、Clarks等國際品牌的在華銷售。
從1992年投資200萬港元成立的一間小廠,發展為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港元的上市公司,百麗有過無限風光的日子。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凈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2000家。在開店最為瘋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出一家新店。
但到了2014年,百麗大肆擴張的步伐開始停滯了。2014年6-8月,百麗內地的門店凈減少56家,這是百麗首次出現店鋪數量負增長,平均不足兩天就關一家門店。
日前,百麗公布了2015/16財年第一季度(2015年3-5月)的業績報告,公司在內地零售網點數目凈減少167家——也就是說,關店速度創紀錄地達到了平均每半天就關閉一家店。
盡管最新的一季度財報未透露港澳門店的數量變化,但根據公司此前的業績公告,百麗在港澳市場一直在關店。從去年8月底到今年2月底,百麗集團在港澳凈減少4間店鋪。截至今年2月底,百麗在港澳共有158間自營店,占集團分店比重僅為1%,港澳收入亦僅占集團收入的2.9%,公告未單獨披露Belle品牌分店數目。
關店停不下來主要是因為百麗核心的鞋類業務持續下滑。2015/16財年一季度,百麗的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了7.8%——這是百麗連續第5個季度錄得鞋類業務的同店銷售下滑了。去年,其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滑約4%,包括Belle在內的自有鞋類品牌收入僅增長1.5%。
百麗CEO盛百椒曾在采訪中表示,這樣的勢頭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扭轉,公司鞋類銷售表現減弱主要因為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他預測,今年的鞋類利潤將進一步下滑,同店銷售倒退也將較去年加劇。星期六、達芙妮等同行的業績同樣慘淡。
今年以來,香港零售大環境的持續不景氣也加速了百麗在香港市場的門店調整。據《明報》報道,香港鞋類及相關制品零售值幾乎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年初至今跌2.7%,7月份跌幅擴大至7.9%。
但與此同時,百麗運動、服飾業務的同店銷售卻表現出色,去年的同店銷售同比增長15%。因此,雖然賣鞋的收入仍占集團營收的過半比例,且毛利率比運動、服飾業務高,但后者對百麗而言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百麗集團的業務由鞋類業務及運動、服飾業務兩大部分構成,運動、服飾業務以經銷代理為主,包括一線運動品牌Nike、Adidas(銷售占運動、服飾業務的90%),以及二線運動品牌PUMA、Converse和Mizuno等。
鞋子不好賣了,但幸好百麗還是中國最大的國際運動服經銷商。不過考慮到實體店的渠道環境,在鞋店大批關閉的同時,運動、服飾業務也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擴張計劃。
(界面記者何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