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風頭無兩的快時尚信誓旦旦說要將其品牌渠道下沉,可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Zara的母公司、全球最大服裝零售商Inditex近期對外表示,在中國開設的門店突破500家后打算放緩擴張的步伐。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里,雖然新聞不斷,但這家西班牙公司在國內的開店數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1年是其開店的頂峰時期,全年開出了超過150家的新店,2012年則為121家。到了2013年的步伐已經開始放慢,數量幾近“腰斬”到61家,2014年則是在40家左右。
像ZARA這樣的快時尚此前在中國的遍地開花與國內購物中心的興起分不開。那些新開出來的購物中心愿意找來這樣的歐美品牌。那些招商部的人士理所當然地認為,對于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這些品牌的形象對于大城市的消費者早已爛熟于心,消費者基礎扎實。而遠超出國內服飾品牌的頻繁更新頻率則更加容易為整個商場帶來人流量。
于是,在過去三四年里,幾乎在每一個商場的一樓都可以見到這些快時尚品牌。商業地產對于這些品牌趨之若鶩,其受歡迎程度不亞于星巴克。
一二線城市的地價近年來水漲船高。商業地產商們隨之將目光轉移到其它城市。那里拿地更加便宜、優惠更多。于是,隨著購物中心在三四線城市的建設、開業,快時尚跟隨了它的合作伙伴的腳步也將渠道下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土服飾品牌負責人曾悲觀地向記者表示,這些洋品牌已經把當年那些國內知名的休閑品牌逼出了北上廣,“如果這些牌子再往下做,估計上市公司的業績還要難看”。
不過,現在看來,快時尚想要深耕中國市場也沒有那么容易。它的合作伙伴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恒隆地產(00101.HK)董事長陳啟宗近日就表示,在天津的恒隆廣場開業后的六個月內,當地至少有6家具規模的零售物業結業,說明市道正陷于低迷。如果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落,劣質的商場會銷聲匿跡,這種情況正在發生。
Inditex2015年的形勢不樂觀,其第一季度僅開出了八家門店。放緩中國開店的速度的情況已經發生。對此,Inditex給出的理由為前期在購物中心的進駐過于迫切,接下來的任務將是在重點城市開設旗艦店。
不是每一個城市和商圈、購物中心都適合品牌進駐。“中國太大了,南北差異、區域城市的消費習慣、穿衣文化都不經相同。人們也許會為了名氣和好奇心去買一件,但未必會成為他們長期消費習慣。”上述人士舉例稱,“你如何讓一個習慣賣海瀾之家的人去買HM或者ZARA?那并不匹配。”
無獨有偶,近期發布財報的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雖然無論是凈利潤還是銷售額都呈兩位數增長,不過這家公司亦是發布預警稱,2016年的銷售業績增長將會放緩。
(第一財經日報 劉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