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本土遭遇銷量下滑后,歐美奢侈品牌紛紛轉而盯上了中國新生代金主腰包,開始密切關注在美中國留學生動態,而這一策略已初顯成效。
2015年年初,洛杉磯的比佛利中心商場推出了接駁車服務,在開學季及畢業季,搭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南加州大學的中國家庭前往商場購物。在與擁有4.5萬人的中國學生團體簽署了贊助協議后,比佛利中心市場營銷與贊助總監蘇珊·凡斯將這一舉措視為最成功的營銷計劃。
來自貝恩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消費額為2.73億美元,中國消費者占了31%。美國是除亞洲外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中國本土的經濟增長已逐漸放緩,中央的反腐措施使高檔商品市場遇冷,當核心消費群體落腳美國時,奢侈品牌便開始試圖拉攏這些金主。
最近,一份訪問了紐約留學生的調查顯示,留學生最愛買的有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古馳(Gucci)的包包,湯麗柏琦(Tory Burch)的鞋子,芬迪(Fendi)、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葆蝶家(Bottega Veneta)、圣羅蘭的時裝,以及其它名牌商品。
現在還無法明確統計出留學生們到底為奢侈品貢獻了多少銷量,但部分頂級品牌已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群體的財力,他們不但自己消費力旺盛,更能帶動背后一大票富有親屬成為新興的消費主力軍。胡潤百富提供的數據顯示,約29%的中國富裕家庭將孩子送到美國就讀小學、大學。
加州旅游局發現,大部分中國游客的入境時間與返校、畢業時間相吻合,許多游客頻繁探望他們赴美求學的孩子或友人。澳大利亞旅游局發現,中國留學生一年能最多為當地帶來14次親友旅游消費。
中國游客有一個習慣,出國往往會買些免稅的正品饋贈親朋好友。北京的溫芳(音譯)女士,女兒在休斯敦的賴斯大學留學,溫女士表示,她常常讓女兒幫忙買些小東西,如化妝品、衣服、首飾。
奢侈品牌們看準了這一商機,并開始向中國留學生示好。
中國藝術聯盟紐約分會的成員來自紐約4大頂尖藝術學校,該組織的會長陳云(音譯)透露,紐約的普拉達(Prada)門店通過發放價值200美元的皮質行李牌優惠券來吸引留學生;英國包袋品牌Mulberry在曼哈頓市中心分店舉辦了一場特賣派對,為中國藝術聯盟的成員們提供雞尾酒與甜點,吸引他們購物消費。瑪百莉邀請了100名顧客,共同慶祝設計師與模特卡拉·迪瓦伊合作推出的一款包包上市。但普拉達和瑪百莉的發言人均拒絕就此發表評論。
中國RTG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安吉利托·分析認為,有經濟頭腦的美國品牌已經或正打算拉攏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大軍占到美國外籍學生的1/3,他們在國內的親戚朋友中是“隱形意見領袖”。
“他們是一群特立獨行的人,很難打入他們的團體,但只要混進去,你就成了他們的一分子,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他們之中推銷商品。”奢侈品咨詢公司Chic Being的創始人安娜·蘇伯里赫特補充道。
坦白講,直接并持續地與留學生保持聯系并非易事,他們更關注學業,且學生團體的領導團隊每年都會換一撥人。
紐約的經銷商伯格道夫·古德曼為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的中國學生們舉辦了春節活動,但該經銷商的積極戰略總監朱利亞·錢承認,這一手段并未取得預期成效。
中國奢侈品咨詢公司的合伙人艾弗里·布魯克表示,想要追蹤中國留學生的消費影響力也困難重重,因為很多人使用美國發行的信用卡,并且與他們的美國同學一起買單,導致銷售人員難以辨認哪筆帳款是來自中國的。
但比弗里中心的凡斯仍然堅信,對中國留學生的策略是有高投資報酬率的,它能建立長期的客戶信賴關系。
“這些學生可能最終會購房置業,以長遠目光來看,目前的策略是正確的。”凡斯說道,“如果沒有投資報酬率,我們是不會做虧本買賣的。”
(來源:Business Insider 翻譯:界面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