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萬人口的二線城市寧波,有69個已建待建的3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業廣場。數量眾多,業態和品牌相當雷同,特色的少;面向兒童、年輕業態多,老年業態少;布點不夠科學,城市中心的多,周邊的少。從“量”上而言,寧波商業廣場的確夠多,但從“質”上來說,還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布局雷同品牌類似
走進廣場易“臉盲”
寧波中心城區是大型商業廣場最集中的地方,海曙、鄞州、江東和江北都有多個大型商業廣場。但一些經常逛街的消費者會發現,在寧波,“百花齊放”的商業廣場少,“撞臉”的格外多。
“走進萬達、來福士、印象城里面幾乎一個樣,地下一樓都是小吃和超市,一樓二樓都是服飾,三樓以上都是餐飲和電影院,品牌也差不多。我經常傻傻分不清,想不‘臉盲’都難啊!”90后市民小邱告訴記者,一次她想起一家廣場地下一樓的一種酸奶冰激凌好吃,興沖沖帶著家人去品嘗,可在來福士廣場負一樓找遍了都沒有,后來才想起自己好像之前是在印象城里吃到的。如此的尷尬狀況,都是大型商業廣場太相像惹的禍。
近日,記者走訪了鄞州萬達、來福士、印象城、世紀東方、天一廣場等寧波多家熱門的大型商業廣場,發現品牌重合的情況非常多。服飾方面,快時尚品牌優衣庫是標配,在五家廣場都有門店。VERO MODA、ONLY、H&M、ZARA、歐時力、拉夏貝爾、秋水伊人等也是“撞臉”程度較高的時尚品牌。
除了服飾類,餐飲的品牌雷同度也相當高。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必勝客、外婆家、漢拿山、漢唐等餐廳都是大型商業廣場里熟悉的品牌。此外,名字不同或相似而內容卻基本一樣的韓式鐵板燒、火鍋、牛排館、日式料理、茶餐廳等,更是遍及各個大型商業廣場,就連電影院和電玩城、KTV也大多類似,有的是品牌的重復,有的則是名字不同但菜式相似。
“我去商業廣場主要是和朋友吃飯,但現在也覺得沒意思,吃來吃去就是這幾家,茶餐廳、鐵板燒吃得膩味了。”有消費者吐槽說。
人氣旺未必能帶來豐厚利潤
年輕消費者感覺審美疲勞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品牌重合分布廣未必是壞事。家住飛虹新村的王女士最喜歡外婆家餐廳的炒米粉,過去他們一家要開車去天一廣場才能吃到,天一附近還常常找不到車位。現在印象城也有了外婆家,對于王女士來說方便多了。
不過商業廣場同質化帶來更多的還是審美疲勞,以及加劇競爭后客流的分散,運營效率下降也在所難免。“從體量上來說,寧波的商業廣場多了,其實同質化嚴重,過剩也是相對過剩。”利時城市奧特萊斯總經理王象跳認為,因為品牌和布局太雷同,現在很多廣場都在營銷活動上下功夫,你弄個歌王挑戰賽,我搞個變形金剛展,這樣來體現差異。
某知名商業咨詢機構在為寧波一大型商業廣場做開業前調研報告中就這樣指出:“寧波現有大型購物中心(商業廣場)中,大體量的、‘大而全’的城市中心和超級區域中心相對較多,在檔次和業態上體驗差異化的購物中心很少……”
人氣的火爆未必帶來高利潤,不少商業廣場場面的火爆背后常常只是“虛火”。“據我所知,環球銀泰城剛開業那幾個月,對附近的鄞州萬達和印象城等廣場影響都挺大,客流下降最高的廣場能達到30%以上,現在雖然剛開業的新鮮勁過去了,影響變小了,分流肯定是不可避免。”鄞州一家商業廣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寧波一些大型商業廣場里,常常是電影院線和餐飲區客流多,購物區顧客很少。而對于大型商業廣場來說,餐飲業態的租金和服飾品牌相比,是比較低的。
“寧波的商業廣場沒啥花頭,我每個月基本都會去一次上海,那里的購物中心活動多,每家特色都很鮮明。”小邱常常約朋友專程坐高鐵去上海,就是為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小邱對上海的特色大型購物中心如數家珍,比如以屋頂摩天輪出名的大悅城,她專程去看過那里的小王子展;還有芮歐的神經病展、櫻桃小丸子展等,她一場不落。
中心城區扎堆周邊地區稀少
大多“重少輕老”
在市商務委一份截至今年三季度的“大型商業網點調查表”上記者發現,數量最多的鄞州區大型購物中心和城市綜合體有10個之多,而江東、鎮海、北侖、江北、象山等縣、區分布較少,最多的4個,最少的只有1個。
“寧波的大型商業廣場真的多了嗎,我怎么覺得還不夠啊,像我家周邊上檔次的商業廣場就沒有啊。”家住鎮海莊市的張女士就通過微信留言,她認為寧波商業廣場布局存在不夠合理的問題,多的地方過于集中。
在同策咨詢研究部發布的“2014年35個大中城市商業地產投資價值研究報告”中,一方面指出了寧波的大型商業廣場面臨過剩,但也通過對城市基本面與商業地產供需基本面兩項指標進行交叉分析,得出“寧波對于商業地產具有強大的人口和經濟支撐,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一樣,也是開發企業、金融機構可以優先進入的城市……”的結論。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寧波的商業投資還是大有機會,大型商業廣場的數量只是相對的過剩。
商業廣場的業態不均衡還體現在業態的分布不均上,如今寧波的大型商業廣場明顯有“重幼輕老”的現象。“現在幾乎每家廣場都有幼兒娛樂中心、培訓中心,童裝、玩具業態都很多,但針對中老年人群的業態幾乎沒有。”網友盧女士就表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周末一家人去商業廣場,常常是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老人只能干坐著。“現在寧波已經進入老年社會,在日本就有專為老人開設的商店,商家為啥不能提前一步?”盧女士說。
專家>>>
互聯網+時代
“大象”級別項目將面臨調整
“我們看寧波商業廣場的規模,要站在整個寧波的大商業格局去考慮,這數量的過剩只是相對的過剩,是因為布局不合理,業態不能適應消費者需求升級的要求,而體現出的過剩。”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德平認為,從五六年前開始,集商業、休閑娛樂、住宅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商業體項目扎堆出現,引領寧波城市從單一商業核心向“多中心”時代轉變。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會發現,這種中心式的商業有不少弊端:太多的居民都往城市中心跑,造成交通擁堵,中心商業區地價房價快速上漲又推高商業成本,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居民追求休閑舒適,以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大型的購物中心或商業廣場不再是消費的唯一路徑,電商的普及也使得對價格敏感的顧客不斷外流。”熊德平認為,隨著城市級商業中心的地段優勢逐漸被弱化,一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大象”級別的商業項目即將被迫面臨調整。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商業和旅游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云也曾表示,中國商業地產不是總量過剩的問題,而是結構不合理。商業項目建設要用市場需求反推,動輒就幾十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開發思路面臨變革。
(東南商報 記者 孫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