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人電商”不是以產品的形態在運行,更像是一種可以復制的市場營銷手法。
電商發展到現在,基本輪廓已經很清晰了。
最底層的是撐起整個盤子的大平臺,諸如阿里京東。但隨著平臺逐漸發展成熟,內部流量分配趨于穩定,平臺蓄起來的流量池也就慢慢失去了孵化新商家的可能性。于是開始有人再往上一層,做各類垂直電商,主要是自營模式。
隨著垂直電商密度越來越大,細分市場被吃掉,這部分機會也在慢慢減少,這時新入場的玩家只好又再往上做了一層服務,即導流層,負責把外部流量帶到自營層和平臺層,比如早年的美麗說和蘑菇街。
當這種三層結構穩定下來后,電商領域很難再看到新鮮模式出現。而去年引起業內人士熱議的新現象,是在導流層里出現的一種新模式——— 紅人電商。
紅人電商的玩法大致是這樣的: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依托紅人聚集粉絲,發布產品開發進度,進行買家互動,并穿插自己的生活瑣事,包括各種能對標大牌的生活場景;然后,在上新之前進行產品集中發布預覽和通知;銷售和備貨方式上,采取少量現貨限時限量發售、后期預售翻單方式。
最后的結果是,一個網紅用一天的時間就能帶來兩千萬的銷售額。每次上新總能產生爆發性的銷售高峰。
分析這種模式不難看出,紅人電商的優勢主要有兩個方面。
1、導流。紅人可以在短時間里為電商帶去爆發性的集中流量,這些流量來自成熟的社交平臺,流量成本接近于零。同時,由紅人在社交媒體上與買家進行互動,消費者的信任感更容易建立起來,因此流量帶來的轉化率也很高。
2、供需匹配。除去導流優勢,紅人電商在供需匹配上發揮的效用常常被人忽略。拿女裝市場來說,紅人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與粉絲進行密切的互動,事實上更像是一種市場需求調研的行為。
借助網絡紅人對粉絲的巨大黏性,紅人電商能更敏銳地感知前端消費需求的變化。但因為紅人帶來的是短時內的大流量,具有不穩定的突發性,因此前端的消費需求傳導到后端供應鏈上,就需要采取限量發售、預售翻單的模式來做更好的供需匹配。
后端這種預售翻單的模式,又要求更靈活的生產方式做支撐。這樣一來,紅人電商倒逼后端供應鏈快速反應,反而解決了傳統服裝產業內庫存積壓、資金利用率低、現金扭轉不靈的問題。
而倒逼后端供應鏈的能力,恰恰也是以ZAR A為代表的快時尚最擅長的地方。
�。▉碓矗�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