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業正在“過冬”,尤其是處于“不大不小”尷尬境地的百貨業態更是關店潮不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月23日獲悉,被譽為重慶外資百貨第一店的大坪百盛即將在3月關閉,該店已經在當地經營了約20年。關店的背后是百盛持續下跌的業績和虧損壓力,百盛2015年整體虧損1.83億元,同比下降174.3%。面對困境,百盛正在謀求轉型出路。
百盛2015年整體虧損1.8億(網絡資料圖)
經營20年后落幕
大坪百盛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大坪商圈內,是當地“響當當”的外資第一品牌百貨店,當地消費者對該店都頗有感情。
“這里的貨品在以前是非常熱銷的,有些獨家商品只有大坪百盛店才有得賣。”這是當地一些消費者對大坪百盛的印象。
然而根據重慶百盛方面透露,到3月底,這個經營了20年的大坪百盛即將關店。
公開資料顯示,源自馬來西亞的百盛在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是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的外資連鎖企業之一。1995年,重慶萬友百盛廣場有限公司(大坪店)開業,這是繼百盛進駐北京后,在中國的第二家店。
對于這個經營了約20年的外資百貨店的關店原因,百盛重慶方面表示,因為其是租賃物業,到期關店也很正常。
但據記者采訪了解到,業績不佳是造成大坪百盛關店的根本痛因。
“現在實體商業受到電商沖擊嚴重,成本又高企不下,這種狀況下,業者要不就轉型成為體驗式的大型購物中心,要不就轉型為‘小而美’的社區店,這種‘不大不小’的百貨店是最尷尬的,客流急速下滑。大坪百盛店周邊的競爭也很激烈,客源嚴重分流,因此業績很不理想,百盛此前在中國市場已經關過一些門店,目前百盛在華的策略就是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來止損,所以大坪百盛也難逃關店的命運。”有接近人士透露。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2年至去年年底,百盛在中國市場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
巨虧后謀劃轉型
據了解,百盛已經連續三年業績滑坡及利潤下降,關店止損的背后是百盛尷尬的虧損業績。
就在重慶關店的同時,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23日也發布2015年度業績報告,2015年其銷售額實現180.998億元,同比下降6.9%;同店銷售下降8%;實現經營總收益47.39億元,同比下降5.5%;商品毛利率為16.8%,下降0.7%;2015年經營虧損9450萬元,整體虧損1.83億元,同比下降174.3%。
對于虧損主要原因,百盛方面披露,北京美羅城購物中心租賃合同相關的仲裁裁決造成一次性訴訟損失1.409億元;如剔除一次性訴訟的損失,實現經營利潤4640萬元,此外,還有新業務及新店在業務發展初期所發生的費用;而零售業經營環境競爭加劇,也導致銷售及毛利下跌,其中商品銷售總額約為人民幣14,747.4百萬元(不含增值稅)。特許專柜銷售繼續成為銷售主力,占商品銷售總額約88.9%,余下11.1%則來自直接銷售。時裝與服裝類別占商品銷售總額約47.4%。
面對虧損的窘境,百盛也在思考應對之策,其表示,百盛將繼續加強三大策略,第一要啟動零售業態和網絡優化,第二是增加產品和服務種類,第三則是加強跨平臺客戶互動。
談及跨界合作,百盛指出,其在2015年8月,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共同投資在上海成立一間合資公司。新的合資公司使百盛得以進軍城市時尚生活廣場市場。在此試點項目上獲得經驗后,計劃將這一新的零售理念引入中國其他城市。
在零售業態和網絡優化方面,將繼續以新型和創新的零售業態引領行業。百盛將針對不同的市場定位推出新的子品牌,以加強各細分市場的品牌形象。其將基于各自的目標客戶將部分門店轉為不同定位的Elite、Parkson 及Centro品牌店。將強化本集團有潛力的品類部門,將其轉化為可盈利的獨立專賣店,如超市業務。
百盛還計劃繼續建設其特有的客戶互動模式,在百盛各項業務之間創建跨平臺連接。百盛現正與專家及合作伙伴合作研究不同客戶群體的品味及媒體偏好,利用廣泛的客戶基礎開發先進的解決方案。百盛將深化與移動運營商和線上支付供應商的合作,以提供更多的移動支付方式。這不僅能為客戶帶來更大便利,同時亦能降低本集團的支付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百盛還有一項重點計劃——將通過青島金獅廣場進入購物廣場領域,該購物廣場預計于2016年上半年開業。業界認為此舉是百盛從“不大不小”的尷尬百貨業態向體驗式大型購物中心轉型的標志。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