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業面臨的嚴峻形勢早就引起了業內人士的警覺,在反思行業自身弊端的同時,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實體零售業的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呼吁政府從政策層面予以引導和規范,為實體零售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發展環境。
建立靈活的電商征稅機制
“作為商貿流通企業的老代表,除了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外,我更多地關注到了行業自身的變化和走向,特別是宏觀政策的制定�!比珖舜蟠怼⒑愱柟獍儇浖瘓F總經理韓玉臣在采訪中這樣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談到零售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電商與實體零售之間存在的差異,稅收和監管機制等方面。近年來,電商經歷了超高速發展階段,也享受到了諸多政策紅利,而實體零售業在與電商的競爭中,一直處在價格高、監管嚴的相對競爭劣勢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經營業績。
韓玉臣表示,從目前看,網購已成為消費者的一種消費方式。而實體零售作為一種傳統的零售方式,也更多擔負著就業、稅收等責任和義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協調二者的關系是宏觀政策需要考慮的問題。電商發展迅速除了模式等優勢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價格較低,而價低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納稅或者少納稅,因此在不少實體零售業者看來,兩者并非在同一起跑線上。那么,完善商業企業尤其是網購平臺等的稅收就需要宏觀政策進一步的調整。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主要的模式有B2B、B2C、C2C三種。從理論上講,B2B、B2C兩種業態的經營者都是企業,本來就在納稅范圍內,不存在稅收問題。沒有納入征稅范圍的只有C2C模式下的個人網店,如果對C2C模式的個人網店征稅,平臺型電商企業無疑將受到一定影響。
不過,事實上,電商行業的稅收問題不只在于尚未對C2C個人網店征稅,部分B2B、B2C模式的企業賣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稅漏稅行為。早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就曾表示,網絡購物“不開發票不上稅”已成為潛規則。調查顯示,網購開票金額僅30%,70%未繳納任何稅費。目前對于電商漏稅規模尚無官方統計數字,但由于監管尚不成熟,電商逃漏稅行為確實比實體零售業更普遍。
當然,對于是否應該對電商全面征稅,目前業內尚存在爭論。
自去年4月開始,包括北京、廣西、江蘇、上海、山東、深圳等地在內的全國主要沿海省區市的稅務部門曾相繼約談轄區內的電商企業,這一動作正是指向電商企業的漏稅行為,并引發了國家將對電商全面征稅的猜測。
不過,形勢很快出現了轉折。
2015年5月5日,一份《關于堅持依法治稅更好服務經濟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出現在國稅總局網站上。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角度出發,意見指出,“各級稅務部門今年內不得專門統一組織針對某一新興業態、新型商業模式的全面納稅評估和稅務檢查”。
實際上,在目前《電子商務法》的立法過程中,是否針對B2B、B2C模式的電商企業征稅已不存在疑問,只是由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納稅主體難以確定,交易進程難以管控,才導致電商漏稅監管難。但隨著技術進步,這種監管必然會逐步規范起來。而對于C2C模式的個人網店究竟該不該征稅、如何征稅仍未有定論。
“從原則上來說,我認為應該征稅,但是為了促進市場繁榮,鼓勵大眾創業,我們應該建立相對靈活的征稅機制。比如可以參照線下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的情況,對于一定營收、盈利規模以下的個人網店可以免征稅。達到一定規模、獲得一定盈利的設定相對的稅點,建立階梯式的征稅模式�!比珖䥇f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假貨問題傷害零售市場
除了電商納稅機制不完善外,另外一個被實體零售企業提及最多的問題就是電商假貨泛濫的現象。電商平臺充斥著大量假冒偽劣產品,這對零售市場來說是嚴重傷害。
“實體店租金、人力、水電費等成本都很高,而電商成本就低很多,特別是那些不納稅的電商,從這一點來說是不公平的。另外,這些年,電商平臺上的假冒偽劣商品很多,退貨率很高,消費者看不見商品,電商平臺以價取勝,不斷打價格戰,這導致一些廠家不斷生產假冒偽劣商品,很多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卻無法生存,這對中國民族企業品牌的殺傷力很大�!比珖舜蟠�、湖南佳惠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小紅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3.93萬件,其中在2萬件遠程購物投訴事件中,網購占比達95.41%,較上年同期上升3.13%。網購頻遭投訴是因商品質量不合格、假冒現象嚴重以及7天無理由退貨難落實等多方面問題引起。此外,微商、海外代購等新興交易模式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監管漏洞。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同一天,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針對網絡售假問題,國家工商總局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監管辦法,如監管抽查、界定7天無理由退貨范圍和標準等,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建立企業的信用系統。
據了解,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自2014年上線以來,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展開建設試點。張茅稱,計劃今年年底,將完善國家企業信息網,真正起到建立企業信用制度、規范企業行為的目的。同時,還將建立經營異常名錄和違法企業制度。
協同發展是大方向
無論是從技術進步的角度還是從政策監管角度來看,今后電商的發展必然越來越規范,面臨的監管也會越來越嚴格,這是真正實現實體零售與電商公平競爭的前提條件。
不過,同時也應注意到,實體零售不景氣并不簡單是外部環境存在不公平之處造成的,要重新贏得市場,實體零售必須正視與電商的關系。
“作為實體零售的經營者,在我看來,電商是提高企業效率的一個工具�!崩钚〖t對記者說,“中國市場這么大,為什么消費者買一個馬桶蓋還要跑到日本去?因為我們自己品牌的產品沒有那么好,我們的消費者有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了,卻得不到滿足�!痹诶钚〖t看來,經濟下行壓力與電商的沖擊是一方面。但即使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依然有經營狀況好的企業,這個時候零售企業還是要練好內功,把精力放在提高企業的效率上來。
袁亞非則認為,實體商業和電商的本質都是為客戶提供價值,線上線下相結合是未來商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從線上到線下,還是從線下到線上,殊途同歸,關鍵是要有大量的人流帶來大量的數據。未來社會是數據的社會,未來的商業就是數據的商業,而數據來源于人流。BAT等企業從線上獲取人流和數據,然后到線下。如亞馬遜去年就在紐約開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實體店。而實體店是通過商業百貨、3C新奇特零售等組成的體驗式消費從線下來吸引人流,然后再往線上走。
“實體商業和電商之間應該協同起來。電商從線上在價格、產品銷售、配貨等方面會帶來便利;線下實體商業則具有提供體驗式消費的優勢,這是一種精神消費需求,是電商無法具備的。對于政府相關部門來說,我認為要保障實體商業和電商之間的公平競爭,關鍵就是要在稅收、工商、勞動、技術監管等方面做到一視同仁,要加快健全和完善電商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上、政策上不要歧視實體商業,也不要歧視電商。”袁亞非說。
(中國商報 記者趙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