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2013年以后,百貨店業績明顯下降,于是,轉型成了熱詞。轉型的核心是變革機制。機制如枝干、產品如葉脈,機制取決于決策理念,而機制之殤,導致產品缺乏持續活力。
1、產品、機制與理念
曾經有媒體問撒切爾夫人:“中國的電視機已經輸出到英國了,你是否感到危機?”撒切爾夫人回答:“等到中國的節目也輸出到英國,再問這個問題。”與電視機不同,電視節目是文化產品,它所依托的機制和理念與意識形態價值觀有關,更值得關注。
作為消費者,我們需要商店的產品組合不斷創新,也看到了新型復合化百貨店物與事的組合經營;作為商業從業者,我們看到了同行業的產品創新趨勢,也在不停地交流傳遞產品風格信息,卻很少交流其真實的管理機制及其控制運營機制的決策理念,因為我們不由自主地就當起了旁觀者、評判者,而不是執行者、擔當者。
2、轉型、變革機制的目標
與中國百貨業生長機制高度同質化的日本百貨業,在1998年由業績下滑最嚴重的大丸百貨率先開始轉型調整,經過幾年的猶豫醞釀,2005年到2008年,全國范圍普遍實施整合轉型,經過10余年的探索調整,到2014年以大阪阪急百貨劇場化成功改造為標志,基本完成蛻變。在表現形態上,實現轉型成功有三方面指標,第一、中心城市百貨店總體業績出現回升;第二、客流量穩定或者甚至大幅度提升;第三、賣場經營產品結構布局有重大突破,復合化經營態勢非常突出。在這些看得見的形態背后,管理運營機制發生了巨大變革。一是企業法人機構兼并整合;二是內部決策理念在立足于賣場贏得顧客的基礎上,追求渠道機制創新,深度調整運營機制,激發店鋪活力。
借鑒之后,歸納得出我們轉型變革的目標在于:一是堅守百貨店文化品牌風格,創新追求潛在利益;二是調整經營理念、再造管理機制;三是創新經營渠道。核心落在機制變革。
3、百貨店轉型的三大任務
百貨店的經營管理諸要素中,直接構成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包含七個方面:產品組合、渠道管理、推廣營銷、店鋪服務、顧客管理、經營機制、人力素養。
產品組合涉及到物、事、環境三方面。物,是說售賣的商品,質量、價格、鮮度構成新的價值元素;事,是指社會熱點文化生活事件,把事件作為經營產品,是零售業積極應變的手段。環境,既是指空間硬件環境,也指向網絡營銷環境,已經構成現代商業體重要的經營產品,并且成為評價服務營銷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店鋪服務涉及到接待、引導、溝通、收銀等方面。是建立在產品組合、渠道管理、推廣營銷基礎上,它體現了顧客管理的水平和企業組織素養。激發導購員的活力,創新服務產品,是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試金石,但背后是經營機制在起決定作用。
所以,我認為百貨店轉型變革的三大方向是:創新產品組合、優化店鋪服務、變革經營機制。
4、哪個是綱?哪個是目?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綱舉目張。我在這里把產品組合和店鋪服務比作目,位于一線操作層面,顧客看得見摸得著,直接構成服務產品;把經營機制比作綱,因為它隱藏在產品和員工行為背后,決定了產品的組合、服務人員的狀態。拿出一張漁網,沒有目,捕不到魚;沒有綱,就不知道往哪兒撒網更有效,也沒辦法把魚拉上來。
日本的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先生曾說過:解決問題的答案總是在現場。我也知道答案在現場,可是解決問題的根不在現場,在機制。不改造機制,僅僅關注別人好的結果,是盲目的,沉溺在舊的習慣權力機制中,傳統百貨店將舉步維艱。
關于經營機制這個綱,起碼包括以下五塊:與供應商和廠家業務渠道機制、店鋪服務營銷職能運營機制、企業流程協調機制、企業用人授權機制、線上線下推廣或銷售機制。這些機制歸結為決策理念和決策機制這個總根源。比如,合伙制是個好的嘗試,它重視產品、強調激勵,有利于顧客,這是優勢;但忽視規范法度,相對弱化內部協同,是長期規范運營的風險點,按照中國人的習性,多數合伙制的決策理念和決策機制是否規范,還值得商榷。
5、把什么當作切入點?
理想的切入點,是決策層從理念、經營機制下手,抓緊經營機制變革轉型這個要害,一是明晰產權法理關系,厘清投資方和運營方的權益,讓中高層經理有參股、合伙的機會,把個人付出的心血、運營風險與投資回報聯系起來,調動中層經理的積極性。二是剖析決策、授權結構與市場需求的關系,讓店鋪的店長發言,讓一線銷售經理參與產品組合的決策。三是通過經營戰略研討、從上往下分解戰略項目,改造業務機制、內部組織流程,在理性層面最大限度剔除鄉俗情感因素,實現改造產品組合、提高店鋪服務營銷效率的目標。
在目前宏觀體制下,要實現這種設想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決策層具有足夠的擔當意識、公德胸懷、專業智慧;另一個是企業面臨被收購兼并,或者銷售額、經營毛利折半下跌,就像日本大丸百貨那樣,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謀求絕地求生。
如果決策層停留在關注同行“誰死得慢”的消極狀態,那么,所謂的轉型的切入點就只有產品微觀調整和優化基層員工行為。通過訓導店鋪服務營銷行為、創新顧客接觸點、改進協作流程,逐步推動店鋪整體生態的改進,至于能不能跟上顧客需求的節奏,就另說了。
6、機制之殤能否規避?
百貨店面對多樣化競合業種,變革轉型絕不簡單,需要上下同心展開二次創業,甚至展開一場生存保衛戰,想要依靠一套概念推演生成的戰略報告就實現轉型,不啻為癡人說夢。要認清一個事實:百貨店固守自身價值、自恃賣方市場的“食利時代”已經結束,如果不從經營機制上尋求突破,企業既存價值將耗散殆盡。
從長遠的眼光看,百貨店的生態,不是只有書本定義的那么僵化,百貨店的經營機制,也不是只有封閉的幾個備選項,依據市場差異化、多元化、國際化趨勢,可以探索組織多種經營機制,這就為規避某種僵化的經營機制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絕不是一條路走到黑、甚至等待死亡那樣悲觀。善于變革者必定有生存的機會。這一思想,本人在《百貨店運營攻略》中有詳細論述。
“看鄰居吃飯”這個生存法則在百貨業是行不通了,百貨店的生存邏輯在于:經營機制這個“綱”啟動了,轉型變革的阻力就容易消除,上下經營活力就獲得釋放,展現給消費者的產品組合、營銷渠道設計、員工行為就更具有親和力,轉型變革成功的希望就會大大增強。
(作者系聯商網知了殼咨詢顧問潘玉明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關注知了殼微信訂閱號,專注零售培訓,學習成就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