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家百貨綜合類企業22家營收保持增長勢頭,36家出現下滑。其中4家增幅在10%以上,14家降幅在10%以上,其余40家都保持±10%范疇。凈利潤下降有33家,降幅超過30%的18家,增幅超過30%的8家。虧損超過1億的有3家,分別為百盛、大連友誼、商業城,其中大連友誼和商業城分別轉型為金控和互聯網企業,做虧業績可以理解。收益超過1億以上的30家,其中利福國際、銀泰、天虹、金鷹凈利潤超過10億。百貨綜合類企業大部分處于微利狀態,實際巨虧只有百盛一家企業,但復蘇前景仍不明朗。
16家上市超市9家保持營收增長,7家營收出現下滑。增長企業依靠外延式門店擴張,如永輝新開62家門店、紅旗連鎖的并購以及黃商股份上市擴張等。凈利潤11家為正,高鑫零售等5家企業凈利潤超過1億;5家為負,聯華、人人樂、新華都三家虧損都在3億以上。同比保持正增長的僅5家,行業利潤進一步向高鑫零售、永輝、步步高等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也正在進一步加強。
整體來看百、超上市零售企業表現弱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特別是百貨行業擴張被全面壓制,超市受益于購物中心快速發展獲得較多優質物業且租金議價能力有所提升。從零售行業復蘇節奏來看,專業店已于去年7月份開始率先復蘇,體育、娛樂、日用等出現快速拉升,出現了名創優品等標志性企業;超市行業從12月份開始出現復蘇跡象,2016年一季度多家超市企業出現預增;百貨行業受制于金銀飾品、服飾等品類增速下滑,到2016年一季度仍未現復蘇節奏。
面對利潤下滑,多家零售企業采取多元化戰略,走出零售+的模式。較為普遍的是繼續+地產,西安開元和南京新百選擇了+醫療行業,益華控股選擇+咨詢等等。多元化同時顯示部分傳統企業家對自己所在行業信心度不足。
實體零售+互聯網初見端倪,大商天狗網、大潤發飛牛網、永輝微店等增速都在三位數以上,遠高于2015年全國網購增速33%。由于本輪主導+互聯網的操盤手大部分都來自于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跟以往的實體店閉門造車有了較大改觀。網購增速在三四年內可能放緩至個位數,不少人選擇發展潛力更大的實體作為新的平臺,為實體帶來人力支援。
從用工情況來看,百貨綜合類上市企業大學及以上學歷人才增加與企業營收增速呈現出正相關性,下圖選擇重點十家企業進行比較。
超市上市主要企業去年都出現重大事件,而信批制度又不夠透明,導致數據采集上有所困難。如步步高并表南城百貨、紅旗收購事件等使得短期內員工數量出現暴增。爆減的如:永輝超市2015年大學及以上學歷員工數量減少2114人,相當于整個新華都大學學歷員工的總數,而且還是在新增62家門店的基礎上。大規模裁員使得包括分管人資副總裁柴敏剛離職,總裁李建波亦在年后離職。減員2114人相當于減少1億以上的工資成本,對于利潤只有6億的永輝超市來講影響是相當大的,不然年報業績將更加難看。對于大規模減員甚至引發坊間傳出永輝超市總部將搬離福建的言論。而這一切都在超市行業的復蘇下被掩蓋得悄無聲息。大學及以上學歷新增人數較多,且數量占總增人數比率較高的企業,營收呈加速狀態。如北京城鄉新增大學以上學歷只有34人,但總增人數只有42人,占比高達89%,相對應的營收增速也是較高的。而高學歷人才開始流失的企業,業績明顯下滑明顯。盡管高學歷人才的增加短期來看會導致人力成本的增加,而拖累凈利潤,但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創新根本無從談起。人力資源的質量逐步成為衡量企業未來業績轉變的重要指標。
2015年是電商的資本寒冬,卻是實體店資本復蘇的開始。其中黃商股份、渤商大百、順客隆、力誠百貨、恩施商貿、三信股份等多家企業相繼登陸資本市場。而最近上市的超市是2010年的永輝超市。隨著電商紅利的枯竭,資本開始轉向估值較低的實體零售。2016年初又有株百股份、商之都、匯嘉時代等相繼上市。本輪實體零售上市數量之多、節奏之快都將超過2006年至2007年那一波,迎來實體零售上市的爆發期。家家悅、貴州合力、甘肅新樂等零售企業都在摩拳擦掌,準備沖刺上市。隨著資本的不斷介入,新一輪跑馬圈地運動正在重新孕育。
(作者系聯商網百人計劃成員:王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