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第一地產決戰商場”欄目介紹了上海幾個百貨轉型的案例,提到了新世界大丸、高島屋、百盛優客這幾家外資百貨。
今日聯商網攜團到上海來考察淮海755、百盛優客、大悅城三個去年相對比較成功的案例。
早上個人很喜歡的商業咨詢機構iziRetail推了《傳統百貨轉型之路:推到重來,還是漸進改革?》一文。
既然大家都在談這個事,我還是免不了想開一文再啰嗦幾句,標題就致敬iziRetail,但由于本人格局太小,只能聊聊上海的那些事。
首先推倒重來和漸進改革兩者的概念如何區分,也許會產生混淆和分歧,例如淮海百盛幾年前的大調整,就是一次“推倒重來”式的“漸進改革”。
因此,我把兩者歸納成兩個詞,“轉型”和“轉形”,這樣就比較有意思,下面來八一八近幾年上海我能想到的一些商場轉xing案例。
首先是“轉形”
簡單來說就是商場的正常升級調整,但必須也有點大變化對吧。因此,調整年年有,夠得上“轉形”的并不多。下面來回顧一下魔都多年來,各種不同的百貨轉形案例。
淮海百盛——由內而外的大提升
iziRetail也有寫到,因此就不累述了,曾經風光一時的外資百貨大牌旗艦店淮海百盛在15年之際進行了一次從未有過的顛覆式升級調整,在商場形象和整體品牌級數上都做了質的提升。但由于正值實體零售尤其是百貨行業下滑最嚴重的時期,嚴峻的形式根本沒有給到百盛升級消費者客群的時間,因此,高顏值高定位并沒有換來高產出。
徐家匯太平洋——外立面已不是那個外立面,金電梯依舊是那個金電梯
作為百盛的老對手,徐家匯太平洋在更多年以前也進行過一次類似的調整,當時由于實體零售尚好,因此徐太的調整升級也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但之后我們能看到的,更多是外立面的一次翻新,品牌定位方面的提升并沒有很激進,因此即使大環境整體不好,徐太也沒有遇到斷崖式下滑。
淮海巴黎春天——調整并不一定就是品牌升級
十幾年前的淮海巴黎春天憑借著香港血統,品牌級數豈是對面的百盛能比,撐門面的MaxMara也不是現在商場隨隨便便招得進來,而大淑裝優勢更為明顯,至今猶在。但競爭是殘酷的,在百貨行業最鼎盛時期,在對年輕消費者的爭奪中,巴春逐步被百盛蠶食,以至于在大調整中將聚人氣的女鞋搬回至一層,與原本在一樓的黃金珠寶對調,同時在頂樓率先做出折扣館概念。一般而言,新百貨商場開業都會將女鞋和化妝品放在一層吸引人氣,在牛逼后,會將女鞋逐步往上移,巴春的那次調整不可謂不務實,也確實收效。之后,又放棄城市超市,改為更接地氣的小吃區域,這種“向下”調整的策略也不失為自救處方。
梅龍鎮伊勢丹——女權至上打造主題
當年華庭伊勢丹撤出讓這個日本知名百貨在上海的發展蒙上陰影,但梅龍鎮伊勢丹之后的調整策略,放到今天的話,絕對在商業媒體領域炸裂。將整個館的男性品類全部撤出,全做女性品類,二層的統裝女鞋區在市場上絕無僅有,至今令我膜拜�?上М敃r并未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的話題也更多只是在業界被提起,如今,伊勢丹又重新做回男士品類,同樣精致,始終彰顯日本百貨的匠心。
久光——你是否還記得Yes館?
要說百貨商場利用體量優勢打造主題區域,多年前久光Yes館橫空出世令人炫目,在沒有特別區隔的情況下,僅通過店裝、品牌柜臺的設計,就將整體氛圍打造出來了。如今雖然主題區域已不算新概念,但久光該區域依舊扮演著引領年輕日系消費的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久光外立面有做大改,值得關注最終效果,但其實個人更期待其內部硬件的再次升級。
新世界百貨——少有的二期擴張案例
比起購物中心,百貨商場由于體量和業態限制,難得會有二期擴張案例,南京路新世界算一個。剛開業時的旋轉滾梯,到二期的超大內部觀光電梯群、錯層式扶梯,把電臺直播搬進商場,最早期的體驗型消費杜莎夫人蠟像館……這個上海百貨No.2總有一些產品之外的賣點吸引老上海和游客。而電梯這個亮點元素同樣被運用到了新世界大丸中,可謂得到了傳承。但二期開業后體量的增加也給招商和布局帶來些許問題,個人印象最深處是同時看到三個ecco柜臺。
八佰伴——?
最后留給傳說今年即將大改的百貨No.1,會有什么亮點,我們拭目以待。
在介紹“轉型”前,我有兩個案例不知如何區分,因此作為過渡,其中之一是百盛優客,畢竟,這是一個在商場整體設計裝修上做到“形”的質變,又在業態上進行了從精致百貨轉為城市奧萊的“型”變,開業半年多,依舊不停的有全國各地從業人員前來觀摩學習,影響力可見一斑。
另一個是連卡佛,雖然不是調整,但一出一進一轉身,由原先購物中心式的格局轉變成了純百貨的布局,但作為老牌港資百貨,轉xing,但不忘初心。
接下去是“轉型”
其實這個詞換到幾年前并不會被提及,特定的時代造就了特定的詞匯,如今百貨業態的疲態造就了“轉型潮”,實則無奈。
在上海,徹底轉型案例似乎都與百聯脫不開關系。畢竟對外資百貨而言,要不就是自我調整,要不就是撤出,由于大多并非自持物業,除非經營模式改革,基本難成轉型案例。例如原先的OPA轉為FOREVER21,難說是轉型,但又很難界定。
淮海755——老派百貨轉為精致購物中心
這個案例也不多說了,MUJI旗艦店占據半壁江山,相信都已經看爛了。
優衣庫旗艦店——你還記得那個二百永新?
就在離淮海755不遠處,原先的二百永新在百盛和巴春的擠壓下毫無生存空間,搶先東方商廈一步,將整個樓包給了優衣庫所在公司旗下品牌,一了百了,由于只是一個集團的品牌,因此少被業界提及。
百聯徐匯商業廣場——誰記得以前叫什么?
誰記得?我真的忘了,一直叫它大西洋,有玩游藝機,調整后引進了一票快時尚品牌店,GAP、H&M、OCHIRLY等在最風光的時候都在那邊打造外立面開店,其實和如今的淮海755別無二致,而當時CHOCOOLATE的國內首店進駐也一度讓這家被港匯、徐太、匯金邊緣化的商場成為話題。
美羅城——和數碼產品說拜拜
應太太的強烈要求,加進了美羅城這個購物中心,勉強算是數碼百貨轉型成主題購物中心的案例吧。隨著電商發展,實體數碼產品實在沒有生存空間,早撤早超生。同時美羅城分樓層的主題型規劃也算是獨樹一幟,如今已有五番街、羅薇道、歐風街,調整一直在持續,今年依舊可以繼續關注。
以上,可以看出轉型案例基本也都體現在商戶的合作層面,有位專家朋友說得好:
因此模式的轉型才是真轉型,如今有些百貨已經在做了,只是做得尚未見成效罷了。但多年來,百貨轉xing這些事絕不是如今行業不景氣才受到關注,很多百貨人轉至了購物中心戰場,但零售人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己的努力,不論形勢好壞,不管轉型還是轉形,也許殘酷現實會優勝劣汰,但商場的每一次轉xing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