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喝娃哈哈長大的嗎?”
“我不是。”
“大家可能會好奇,你家里應該有很多娃哈哈。你不喜歡嗎?”
“小時候挺喜歡喝甜的,只是現在不喜歡喝了”。
在位于杭州市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宏勝飲料集團,34歲的總裁宗馥莉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她愛喝的是烏龍和鐵觀音。這位娃哈哈集團老總的女兒并不逢迎外界對她的想象,干脆地讓人猝不及防——即使對自己家族的產品也是如此。
當所有人矚目著她何時、如何繼承宗氏龐大的家業,她卻思忖著顛覆——宗馥莉計劃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自己代言,完全屬于自己的第一個產品。從醞釀到啟動4個多月,一切以加速度進行。成本呢,“還沒計算過”。
這種徹底自我的方式,宗馥莉也想植入她的產品中——與電商結合,消費者自選口味定制生產。在外界看來,這不僅顛覆甚至略“任性”:不同于宗慶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這款飲料的試點放在一線城市,走中高端路線。重點是,市面上還沒有同質產品可參照。
“失敗了會怎樣?”
“重新來過”。
宗馥莉說,這是她自己的事,是宏勝的事;與父親無關,與娃哈哈集團無關。
或許,開頭的那段對話是一次獨立宣言。
浙江杭州,由宗馥莉擔任CEO的宏勝飲料集團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生產娃哈哈品牌的瓶裝飲料。 文內圖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徐曉林
“我是挺驕傲的”
宗馥莉給人自律、高效的印象。她把采訪安排在兩個會議中間,而當第一個會議提前結束后,她通知下屬將采訪提前,“我已經ok了”——她不準備給自己留午休的時間。
初中前往美國求學一直到大學畢業,宗馥莉形成了一套西方化的處世邏輯——直接,堅持自我。入鄉11年,她仍在“隨俗”的道路上適應,比如跟政府打交道。
“如果政府來跟kelly(宗馥莉的英文名字)講‘因為我們的官員最近出差了,學習了,而這個事情他沒有簽字就不能辦’之類的話,她會覺得‘為什么不可以用E-mail給他、傳真給他’;‘通訊方式這么多,為什么不可以在外地處理這個’……她覺得這個事情既然是很緊急的,政府就有很多種方式去達到這個目的,并不是說因為領導去學習了,這個事情就擱置了。”曾擔任宗馥莉秘書的李晗說。
娃哈哈集團外聯部主任盧東給出了一個特別的說法:“年輕人眼睛里揉不得一點沙子。”
宗馥莉認定的事情幾乎沒有妥協的余地:與她父親推崇的企業“家文化”不同,“人情”在她的眼中更像是一粒沙子,她崇尚的是制度和效率,早期她手下的一些員工會因為沒有完成任務而被直接開除,難有“講情”余地。而宗慶后會悄悄地把被女兒開除的優秀員工“收回”娃哈哈集團。
宗慶后曾經安排一些有經驗的人幫助女兒變得“更接地氣”,盧東就是其中之一。宗馥莉回國的時候,盧東去首都機場接她,“跟小時候瘦瘦小小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像是一朵長開了的花。”
但10多年來,旁敲側擊、欲擒故縱、韜光養晦這些“社交哲學”,宗馥莉大約現在也沒學會。她說話語速快,直奔主題,直擊要害,不預留迂回空間,即使在批評某事某人上同樣如此,干脆直接,手起刀落。
幾個月前加入宏勝集團的人力資源部長Chris記得初次見到宗馥莉的情形:那時正在香港出差的宗馥莉回深圳面試他,在離深圳羅湖口岸不遠的香格里拉酒店,兩人落座,沒有寒暄也沒有客套,開門見山:“你好,我是kelly。我想要做一個這樣的東西。你能幫我做到嗎?”Chris記得,那次談話時長是100分鐘,話密的很。
而當記者提出要求跟訪觀察以更多了解她時,她讓下屬回絕了我們,“她說不喜歡被跟著。”這沒有商量的余地。
這位“少主”的直率有時會讓身邊人暗捏一把冷汗,一些娃哈哈的“老臣”因此會給她一些處事圓融的勸誡——不過這些基本上就是在早期,“為什么是在早期呢,因為現在基本上我不見他們了,不是他們見不到我,是我不愿意見他們。”宗馥莉說。
她更相信自我探索的結果,就像她獨自在美國的10年,從電影、書本,周遭的人和事當中認識這個世界,慢慢變成她現在的樣子。
宗馥莉是浙江省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的首屆會長,這是一個由浙江省委統戰部發起的、浙江省二代企業家的聯誼會。任期內,這位會長希望向社會展現二代的風貌,“讓社會大眾知道我們二代在做什么,而不是簡單的炫富,買豪車、泡美女……另外我覺得作為企業家,還是要把中國傳統的東西拉回來。所以我做了一個對浙江文化廳瀕危劇種的捐贈,希望幫助那些手藝人、歌唱家把傳統的東西傳承下來。”但除了會務活動,宗馥莉很少與其他企業家二代有私下往來——她不是一個熱衷社交的人。
宏勝集團公關部的夏毅說,宗馥莉寧可趕回公司餐廳吃飯,也不愿留在社交場合跟她的“伙伴們”寒暄客套。
她的其他社會職務還包括,中華全國工商聯執委、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婦聯執委、杭州市人大代表……履職之外的活動,“如果不是一定要參加,我就不參加了,為什么?我想保持自己的一個空間,就是怎么說呢,如果跟外面的人接觸太多,我就會被同化掉了。”
“你建立了自己的一個小壁壘。”
“沒錯,我覺得人生本身的意義,就是你要找到自己。我希望這是自我的一個開發過程,而不是我需要聽聽你的價值觀,或者是你給我一點建議,我好像不是那樣的人。”
作為一個生意人,在因利益而非價值觀走到一起的生意場上,她同樣有底氣選擇和拒絕,因為“現階段在這個行業里,我的家底夠厚,沒有必要去迎合別人”。就像她毫不避諱談論自己有錢,她也不隱藏自己的“驕傲”。
“你發現我比較驕傲,對嗎?”
“不算。”
“不,我是挺驕傲的。因為我覺得怎么說呢,我擁有的東西是挺多的,你看我的學歷,我的年紀,我的背景,然后我所有的東西,我的確跟很多人比起來是高一截的,所以我的存在感非常強。”
當然,因此說她是一個傲慢的“富二代”也是武斷的。對于那些她“看得上”的人,她會要求下屬想方設法邀請來奉為座上賓。
在那些被邀請名單里,記者聽到了一些經濟學者、財經作家的名字,他們有的研究公司,有的做資本和金融研究。夏毅強調,他們是因智識而非名氣被宗馥莉注意到。
浙江杭州,由宗馥莉擔任CEO的宏勝飲料集團生產車間。
“公司需要內部清理一下”
在2012年“風云浙商”頒獎典禮上,主持人白巖松問宗馥莉,父親是你的偶像嗎?
宗馥莉回答:“是也不是。”
如今再拿這個問題問,她的回答是:“我覺得我爸現在對我來講,是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但至于父親這個角色來講,我覺得他對我的成長不是影響特別多。我跟爸爸媽媽的親密度不像普通人那么高,他們對我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放養。”
“但是我挺喜歡他們這樣對我的,給了我空間,我所有的價值觀都是從我observation(注:觀察)來的。”她補充說。
這段故事過去被報道多次:宗馥莉5歲時,就有了娃哈哈。在娃哈哈老員工的印象中,還是小學生的宗馥莉放學后背著書包,自己到娃哈哈公司食堂吃飯。那時,國內飲料企業嶄露頭角,太陽神、樂百氏、娃哈哈幾大兒童飲料品牌競爭激烈。她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宗馥莉經常在幾個大學生集體宿舍中跑進跑出。
1996年讀完初中,宗馥莉就去了美國讀書,4年后,進入洛杉磯佩珀代因大學,主修國際商務——這所大學的商管學院是美國最具實力的商學院之一。在她2004年大學畢業后回國,宗慶后馬上讓她直接參與管理:回國不滿一年,她開始擔任娃哈哈蕭山二號基地管委會副主任,4個月之后兼任杭州娃哈哈童裝有限公司與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有限公司總經理。2010年,她又成為杭州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承擔娃哈哈集團三分之一的產品代加工業務。
如今,宗馥莉與父親有時一個月也見不了一次。通過媒體知道彼此的近況對他們來說不夸張。宗馥莉有時會在周五回家吃飯,席間,父女聊聊“菜做得好不好吃”,不談工作。
以前工作的時候,父女常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爭論,誰也不能說服誰。在下屬眼中,這種爭論基本以宗慶后的讓步終結:“先按你說的去做。”
從外形來看,宗馥莉帶有很深她父親的痕跡:身形高挑,面部線條堅毅。但論起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企業管理,這對年齡相差37歲的父女很不一樣,是太不一樣了。
宗慶后一年365天,有200天跑在市場一線,至少親自面見所有一級經銷商一次,他更相信用腳跑出來的經驗和直覺;而在宏勝員工眼里,宗馥莉更關注數據分析。
宗慶后重“人治”,事必躬親。盧東提到,接待一個來客,他甚至會過問怎么派車,用什么車接這樣的細節;而宗馥莉認定制度,交待下去的任務只過問結果。
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把這種不同溯源到文化差異:宗父洞悉中國社會生存智慧,而宗馥莉對中國社會或許還不夠了解。
在胡宏偉看來,隨著老一代企業家逐漸老去,浙江的民營企業家正集體面臨接班和轉型問題。
“家族財富無縫承接的幻想,與代際之間的天然溝壑,使得財富階層的父子沖突往往比平民家庭要表現得更為激烈和戲劇化。”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國式“企二代”的迷茫》中寫道。
面對娃哈哈轉型,宗氏父女有不同看法。
宗慶后認為,讓一個擁有150多個分公司、3萬員工的龐大企業轉型,只能做改良,慢慢推進;宗馥莉則覺得轉型已經極為迫切——“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它需要內部清理一下,人員也是,市場結構也是,然后整個思路需要重新調整一下。”
她說沒有跟父親提過轉型方面的想法,“因為我了解我爸爸,他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堅持自己這件事情上,父女難得的一致。
吳曉波在他前述文章中論斷,“企二代”們當下“所遭遇的質疑和挑戰也是父輩所沒有的,甚至是無法體會到的”。
宗馥莉曾說過自己最大的挫敗感來自父親的不認可,坐在會議室里,“老人家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聽她在說什么。
“現在我不會了。”坐在她的公司偌大的會議室里,這位年輕企業家說話有很強的回聲,“跟娃哈哈一起成長的時候,很多東西是需要他的一些支持,一些看法需要得到他的認可,所以會有溝通上的問題,但現在我覺得我不會了。”
從2009年到2012年,宗馥莉執掌的宏勝集團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30%,到2012年,該集團年營業收入超過120億元。宏勝的財務結算獨立于娃哈哈集團。
2015年2月12日,宗慶后在許久未更新的個人認證微博上突然發布一條新內容:在浙江省蕭山經濟開發區十大財政貢獻企業評選中,娃哈哈有四家公司上榜,“這幾家公司主要由我女兒在打理。作為父親,不禁對女兒的成長深感欣慰!”
這是宗慶后罕見的一次在公開場合為女兒點贊。
浙江杭州,由宗馥莉擔任CEO的宏勝飲料集團生產車間。
“你們看得到我嗎”
“娃哈哈曾經輝煌過。”
“我也認同你說的曾經輝煌。”
“現在呢?”
“現在一般般。”宗馥莉回答道。
2010年,宗慶后首次登陸胡潤全球百富榜首;2012年,他又登上福布斯中國首富寶座。但近幾年,這些財富榜上更多出現地產和電商企業家的名字。
過去幾年娃哈哈市場業績有下滑趨勢,在這個時間點,宗馥莉推出新產品,言下之意會有更多的解讀:是娃哈哈轉型的探路,還是宗馥莉接班的前兆?
但宗馥莉只承認,這是她的宏勝集團的轉型。“對我來說,我不想做個繼承者。為什么一定要繼承呢?我不想去繼承一家公司,但是我可以去擁有它。如果我做得成功的話,我希望能夠去并購娃哈哈。那就是一種擁有,不是繼承,對嗎?”
她強調,父親曾經安排給她的“老人家們”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前提是“我自己要用這個人”,而不是父親單向安排給她。這不是一種“輔佐”,因為這個詞的前提是,她要接班。而她,更期待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她正著手顛覆父親給她定好的組織架構和戰略方向。
按照宏勝人力資源部長Chris的說法,宏勝作為娃哈哈代工廠的時候,跟娃哈哈集團共用一個體系,比如研發、生產、采購、財務、人力等。“那么當你現在要做到足夠閉環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跟一個正常的企業比起來缺少一些東西,比如很多對外的對客戶的部門。比如說銷售、市場,對媒體的部門等。”
宏勝集團的人把這些新生成的部門部長叫做“空降兵”,意思是開拓一個全新的部門。
“宏勝創建的時候是從娃哈哈那邊引進的人,組織架構,包括一些想法,但在這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娃哈哈那邊的印跡越來越少了,原班人馬在逐漸減少。所以我們后面的方向,應該是給自己培養一部分人,然后從外面引進一部分人,這樣組建自己的管理團隊。”宏勝集團精益發展部部長王捷說,“新產品那個方向一定是Kelly所做的風格,就是做高端,面向更年輕時尚消費者或者說更細化市場。”
宏勝生產設備負責人周九銘數了數飲料這塊的娃哈哈“老人”:“飲料、生產印刷加上機械大概3500人,娃哈哈過來的員工大概有7%左右。”周九銘1987年加入娃哈哈,正是集團初創,2005年,宗慶后安排他到宏勝負責生產設備。
根據宗馥莉的布局,周九銘的部門特別引進了一批全新的生產線。對于新產品項目,他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畢竟現有的生產線是幾十億的固定資產,而且大型生產線都是非常先進的。當時我第一個感覺是她做新產品,是要把這些生產線充分發揮作用,最后發現她不是在做這個事情,而是在做一個轉型模式。”他說,“這么一換投入還蠻大的,塑料瓶和玻璃瓶的生產線不一樣,而娃哈哈之前不做玻璃瓶。就我們生產這塊,到現在為止三四百萬已經投下去了,這僅僅是做一個點。”
在宏勝集團的中高層中,會看到很多年輕的面孔,他們像老總宗馥莉一樣步履匆匆。這家成立10數年的公司現在給人一種創業公司、一往無前的印象。
不難察覺,宗馥莉正有意將新產品和未來的宏勝跟父親切割開來,回國10多年后,她困惑于外界的偏見——為什么認為她所擁有一切的前提都是繼承。
“你用來開拓的原始資本不是繼承了父親的資產嗎?”
“我在宏勝十年的積累是我一腳一拳去開拓出來的,從跟政府談判買地開始,到所有的生產線采購,到所有的安裝調試,以及所有產品出來都是我一手做的,我父親并沒有幫助我什么。他給我的就是一個定單,他只是解決銷售來源,剩下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去搞定的。”
2012年風云浙商頒獎禮上,評委給宗馥莉的頒獎詞是,“父輩豐碑下的鏗鏘玫瑰”。那次,宗家父女同臺獲獎。
在一位財經作家看來,宗馥莉不必在“否定娃哈哈”的前提下做自己,也許她還應該向父親討教一下他的成功經驗。
宗馥莉上學時的偶像是宋美齡,后來是樸槿惠和希拉里。毫無疑問,她們都是女性領袖。這次再問她,“現在最仰慕我自己了,我可以這樣說嗎?”她收起笑容,嚴肅地說,“還是靠自己比較好”。
但她覺得外界也許還不夠了解她。“你們看得到我嗎?”她問。
宏勝飲料集團總裁宗馥莉
【對話宗馥莉】:我從來沒有恨嫁過
澎湃新聞:娃哈哈這幾年業績有下滑趨勢,這個時候推出新產品可能有一些猜測,對于整個集團來說,是不是一種救市,或者探路?
宗馥莉:我覺得這個背景其實關系不是特別大,因為這是我宏勝集團做,跟娃哈哈本身沒有任何關系對嗎,所有東西都使用我自己的資產,然后我自己的資源。因為你們很多人都會問我是不是要繼承娃哈哈這個問題對不對,對于我來說,我不想去繼承一家公司,但是我可以去擁有它。
這個事情我不想很直接地去講出來,因為首先我需要聲明我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個產品的確是我整個公司戰略意義上很重要的一步,但是它對我的意義會更大,就是我需要去證明,不是為了我爸爸去證明,也不是為了我公司去證明,是為了這個行業去證明。
澎湃新聞:你要自己代言新產品,以后會不會越來越站到前臺來呢?
宗馥莉:我愿意,會的。
澎湃新聞:像另一位年輕企業家王思聰也會調侃自己是網紅,網紅不是一個貶義詞。
宗馥莉:我不介意成為網紅,但是我想要成為一個跟人家不太一樣的網紅,我還是想要走企業家這條路。
澎湃新聞:聽說你前不久在一則護膚品廣告中研究出一些傳播策略,看韓劇也是一種研究嗎?
宗馥莉:那則廣告的傳播讓我發現,一定要有社會關心的傳播才會引起話題討論。看韓劇是我打發時間和放松腦子的運動。我很享受和主角一起哈哈大笑或者淚奔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能讓人向往和期待的力量。
澎湃新聞:你私底下是什么樣子的?
宗馥莉:我覺得自己私底下挺小朋友的。也看韓劇,平時周末的話,如果天氣好會騎自行車去西湖。
澎湃新聞:朋友多嗎?
宗馥莉:朋友不多,只有一兩個。首先交朋友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我交一個朋友我需要對他負責,他也需要對我負責,對吧,珍惜時間。
澎湃新聞:你覺得女性企業家平衡事業和家庭是一個偽命題嗎?
宗馥莉: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沒有呀……這件事情我要重申一下,我從來都沒有恨嫁過。
澎湃新聞:你是一個擁有大量財富的人,也是一個消費者。你的財富觀和消費觀是怎樣的?
宗馥莉:財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已經不是自己的了。對于我來說,自己每天能夠看到并擁有的才是自己真正的財富。那些看不到的名譽、地位、財富排名都是浮云。消費觀,我喜歡獨一無二的東西。
(澎湃新聞黃芳 蘇展 徐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