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島陽光百貨宣布關店,上海淮海路太平洋百貨也據說關店。于是又一波百貨如何不行了的議論又甚囂塵上,那到底誰是百貨關店的罪魁禍首?
1.商業地產大躍進購物中心泛濫對傳統百貨造成最直接和最嚴重的沖擊
購物中心是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商業集合體,百貨是自行管理自行經營的商業集成商。購物中心做的是體,而百貨做的是商。購物中心和百貨的本質區別是管理和經營的分離,購物中心不介入零售經營而是只負責管理場地供零售商自行經營,而百貨是自行管理又自行經營。一個簡單直接的辨別方法就是購物中心開不出零售終端的發票,而百貨可以開出自己名下的零售發票。
進一步地還要說一下中國的百貨,中國的百貨是在計劃經濟年代和供給經濟下的渠道演變而來的,中國的百貨經營方式形式上看似和國外百貨形態類似,但國內百貨主要實行聯營制,即出租柜臺由零售商家在百貨公司的名義下經營,很多情況下連營業員都是零售商家提供的,盡管穿著該百貨名下的制服,商品自然也都是零售商家提供的,而往往是二房東的百貨經營商收取保底加扣點的租金。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聯營制的百貨又是一個準購物中心。理解這一點很重要,中國百貨作為一個準購物中心,則它在空間優勢和零售經營方面的優勢又是和購物中心不能相比的。比如說Mango服裝品牌,在上海八佰伴只能開一個400平米左右的柜位,而在上海正大廣場輕松可以開出一個1500平米的旗艦店。而上海正大廣場就具有這種可以將各種品牌旗艦店聚合在一起的優勢。對于購物中心來說除了聚人氣的空間優勢外,因為各零售商家也有了很大的靈活經營自主權,這個對一般在國內百貨開店的零售商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另外隨著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類消費的占比也會越來越高(我從來不拿所謂體驗式消費誤導,因為體驗貫穿于商品類和服務類消費的全部),而具有更大空間的購物中心在這個方面之于中國的百貨更是優勢明顯。所以作為一個準購物中心和一個即不擁有物業也不掌控商品的中國聯營制的百貨在購物中心過量供應的情況下壓力更是首當其沖,而不是什么電商沖擊。
德國百貨集團的CEO默克爾教授表示,在歐洲這些國家你很難想象政府會容許一個大盒子的購物中心突然間出現在傳統街區的中心,這些政府懂得不能讓購物中心沖擊和摧毀這些城市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達到的商業平衡。所以你在倫敦的牛津街和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根本不要想象什么時候會突然冒出一個大盒子購物中心。這次出席全球的百貨峰會,我從頭至尾沒有聽到過一句“百貨不行了”或者“將被什么取代或顛覆”的說法。
像德國的高端百貨卡迪威集團CEO的發言談到2018年全球即將迎來有人類歷史以來15億的最龐大的工作人口,所以卡迪威現在大力投資改造自己的百貨。這些百貨巨頭們也都沒有一點點責怪電商的怨言,而是利用數據工具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經營效率和效益,像英國的百貨John Lewis這些年通過投資全渠道,在成熟市場保持2%線下穩定增長的同時,線上銷售占比達John Lewis總銷售的40%。我對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考察后的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就是購物還是百貨。而且這種以方便消費者可以通過比較同類商品購物的業態再過多少年也不會消失。開在英國城西和東郊的兩個西田標桿購物中心為購物中心和百貨在新形勢下的融合提供了最新的樣板。像英國的John Lewis、M&S、DEBENHAMS 和House of Fraser等都是西田購物中心的百貨主力店。不僅如此,西田還把英國的John Lewis和法國的老佛爺帶到了正在開發中的意大利米蘭的西田購物中心里。
一位之前在百聯工作的業內朋友提到,百聯的百貨銷售雖然總體下滑,但開在購物中心內的百貨都呈現強勁的上升勢頭。這從另個側面使我相信比較類購物的百貨業態不會消失。不過我當時以為在傳統街區百貨的銷售下降歸因于停車條件的限制等,則這次從歐洲回來我要毫不猶豫地加上一點就是地方政府的無序規劃而且把太多的大盒子開在了傳統的中心街區。你靜安區政府沒有資格提什么“重振梅泰恒”(金三角),因為就是你周邊后來開出了太多的商業設施稀釋了南京西路的商業坪效。而久光百貨和瑞歐還能活得下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百貨的生命力。
說到這里我應該對我歸納的第一個原因即購物中心泛濫是造成目前百貨經營困局的最主要的原因。
2.中國百貨面臨脫胎換骨的升級和變革需求
關于第二個原因中國傳統百貨面臨理念和變革的問題。中國的聯營制的百貨確實也需要面臨改變和提升,也不是簡單的買手制。首先要認識到生存環境確實很惡劣。要從內部和外部找原因。
內部的機制改革和創新也要付出很大的投入包括時間,但中國未來的30年畢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是誰也改變不了的趨勢和事實。我們的媒體也不要簡單地議論外資百貨在國內的潰退,原因我也說了。像這次也是在蘇黎世我遇到了泰國中央百貨集團的CEO Yuwadee女士,在歐洲的四大高端主流百貨英國的哈羅德、法國的巴黎春天、德國的卡迪威以及意大利的拉麗娜,中央集團控股集中的后兩家也為亞洲百貨的經營者在國際舞臺贏得了極大的地位和尊敬。所以我們的媒體真得不要簡單地也拿泰國的尚泰百貨退出說事,正是泰國中央百貨的高層清楚地認識到了目前國內惡劣的商業環境和尚待時日的機制改造先不在你中國市場玩了,而把發展重點放到了歐洲和東南亞。泰國中央集團也正要策劃如何慶祝位于米蘭大教堂對面作為全球第一個現代購物中心的意大利Vitoria Emanuele的主力店的200周年百貨的慶典。所以關于第二點,我只能說是一個原因,但絕不是主要原因。順便說一句,外資百貨在國內經營確實也有水土不服比如英國的M&S,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到是很期待即將在南京新街口開業的已經在宏圖三胞集團掌控下的House of Fraser,如果可以把英國的House of Fraser搬過來,至少我想他們應該不會為招募LV和Gucci煩惱,因為那就是他們買斷的產品。南京為國內商業地產行業無論是綜合體、購物中心、開放街區、零售商等都為國內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見我的《南京的商業地產成就值得國人欽佩》一文。我期待并祝愿House of Fraser可以在南京有所作為、另辟新徑。
3.百貨關店跟電商沖擊幾乎沒有什么大的關系
最后我說的第三點所謂“電商沖擊”,我相信這一直是我們媒體喜歡炒作的話題,不過目前大家對當初的馬王之賭的所謂“顛覆實體商業”的說法也不再多議,因為以現在的電商發展速度和社會消費品總額比較,我們的電商滲透率到2020年是無法突破20%的,更不用說打賭時說的50%了。在這個期間業內人士也都看見阿里巴巴都投資了這么多的實體商業,相信聰明的馬云不是為了要顛覆自己做這些么多的投資的。而且如果我們和國際市場和那些電商滲透率高的國家作比較,我們的電商沖擊真得不算什么。要知道我們的電商由于法規的不完善和監管不到位實際上是以幾乎沒有稅的銷售和我們這個全球稅負最高的實體店進行著最不公平的競爭,就這樣去年滲透率據說也不過13%。要知道人家排第一的英國的電商可是和實體店同樣納稅的。長遠看你長期不對電商嚴格納稅也是最實體店最大的不公,應該不可持續。但目前國家也許還是很在意這塊看似我們比美國大的業務。但10%或13%不是造成百貨關店的主要原因。
2015上海148個購物中心的表現分類分析
所以綜上所述,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百貨關店的首要也是主要原因就是商業地產過剩造成的購物中心泛濫。
(來源:王瑋_商業地產)